范仲淹贬越州发现清白泉,作《清白堂记》倡廉洁
范仲淹贬越州发现清白泉,作《清白堂记》倡廉洁
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范仲淹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至越州(今浙江绍兴)任知州。在任期间,他勤政爱民,兴修水利,治理水患,深受百姓爱戴。一次偶然的机会,范仲淹在府山南麓发现了一处泉水,水质清澈甘甜,终年不涸。这处泉水不仅解了当地百姓的饮水之困,更激发了范仲淹的政治理想。
范仲淹,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一生勤廉爱民,不论何处为官,始终体察民情,关心民众疾苦,为民排忧解难,多次因秉公直言而遭贬斥。范仲淹在兴修水利、治理水旱灾害方面颇有建树,任越州知州时,曾著《清白堂记》,以井喻人,告诫为官者,当清白干事。
范仲淹发现这处泉水后,为其命名“清白泉”,并作《清白堂记》以记其事。他在文中写道:“井德之大,莫大于其养而不穷也。作之者,必期于悠久。其利甚博,而其施甚远,故可为官师之规。”范仲淹以“井德”喻“官德”,称赞井水“所守不迁”“所施不私”,清白而有德义,可以成为为官者为师者的楷模,寄语登临此亭、居住此堂的官员要坚守“清白”,不要辱了清白泉之名。此举给当时贿赂成风的官场注入一股清风。
清白泉的发现,不仅是地理上的偶然,更是范仲淹内心世界的外化。他一生秉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念,将个人的荣辱得失置之度外,一心为民,清廉自守。清白泉,正是他为官之道的象征。
清白泉的泉水,清澈见底,甘甜可口,正如范仲淹的品格,清白如水,廉洁奉公。他不仅自己节俭奉公,居官清廉,对子女要求也十分严格。有一次,他召集子孙儿女来到庭堂,当看到满堂儿孙一个个衣着朴素、袖藏经卷时,心里很是高兴。他告诫子孙,现在我当官了,享受厚禄,但也常担忧你们不知节俭、贪享富贵,子孙领会了范仲淹的意图,纷纷点头赞同。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结婚,范仲淹主张一切从简,范纯仁对此深有体会,“惟俭可以养廉,唯恕可以养德”。
南宋汪藻《祠堂记》还记载了范仲淹“治狱廉平”的故事。范仲淹常带已结案件卷宗与太守争论,太守常因受到质疑恼羞成怒,范仲淹却不为太守的怒气所屈服,回去前一定会把他和太守关于案件的反复争论记录在大堂的屏风上。天禧元年(1017年),范仲淹因为治狱廉平,执法刚正不阿,升职为文林郎,并被调任为集庆军(辖境在今安徽亳州一带)节度推官。在该职位上工作的五年间,范仲淹克勤克俭,离任时竟然连路费都拿不出来,只能在城中集市把仅有的一匹马卖了,带着母亲一起步行去新的地方赴任。
范仲淹的清廉精神,如同清白泉的泉水,源远流长,润泽后世。清白泉不仅是一处自然景观,更成为廉洁文化的象征。千年来,它见证了无数为官者在此驻足沉思,汲取清廉的力量。清白泉畔,范仲淹的雕像静静矗立,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历史,提醒着后人:为官之道,当如清白泉,清澈见底,一尘不染。
如今,清白泉已成为绍兴廉洁文化的重要地标。每年,都有大批游客和官员前来参观,感受范仲淹的清廉精神。清白泉畔的清白堂,已成为廉政教育的重要基地。这里不仅展示了范仲淹的生平事迹,还陈列着历代清官廉吏的典故,成为传承廉洁文化的重要场所。
清白泉,这处千年古泉,见证了范仲淹的清廉精神,也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廉洁政治的永恒追求。它不仅是绍兴的一处风景,更是中国廉洁文化的重要象征。在新时代,清白泉的精神依然熠熠生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