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带回800尾珍稀鱼类,揭秘海洋生态系统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带回800尾珍稀鱼类,揭秘海洋生态系统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考察任务,带回800多尾珍稀南极鱼类样品。这些样品正在中国海洋大学实验室进行分析,有望揭示南极海洋生态系统的奥秘。
日前,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完成考察任务返回国内。此次考察取得了哪些科研进展?让我们跟随记者镜头,探访中国海洋大学南极鱼类研究实验室。
中层鱼调查是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大洋调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中国海洋大学深远海与极地渔业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正在对此次科考采集到的多品种中层鱼进行初步鉴定分析。
中国海洋大学深远海与极地渔业研究中心博士后田浩介绍:“这个站位是在阿蒙森海进行的采样,瓶子里主要是侧纹南极鱼,船上冷冻之后带回实验室,在解冻之后进行物种鉴定、分类摆盘、解剖学实验以及一些生物学测定。”
中层鱼是生活在海洋中层水体中的鱼类,它们以浮游生物、虾类为生,又被更大的生物摄食,在海洋生态系统和食物链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相对于南大洋表层和底层的鱼类资源来说,人类对中层鱼类的资源量和物种分布了解有限,因此对南大洋中层鱼类的调查十分必要。
记者了解到,研究人员通过对鱼类样品的胃含物、部分组织进行观察分析,来探明每一种鱼在大洋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中国海洋大学深远海与极地渔业研究中心副教授李建超介绍:“主要看这个鱼吃了什么。经过放大以后我们可以看到,这块就是一只南极磷虾残骸,上面这个是一个端足类浮游动物的残骸。环境的变化也会导致它吃的生物发生变化,对它自身的生长带来一定影响。”
考察中,研究人员会对年龄很小的仔稚鱼进行研究。虽然仔稚鱼体型微小,却是研究鱼类早期发育非常珍贵的样品。通过对仔稚鱼耳石日龄的分析,可以判断每条鱼的孵化日期和早期生长状况,推测产卵场和育幼场的分布。
此次考察共获取800多尾珍稀南极鱼类样品。为了及时跟踪掌握鱼类种群动态变化,中国海洋大学鱼类研究团队不断研究、推出新的方式方法。中国海洋大学深远海与极地渔业研究中心教授叶振江说,“特别是在科考船的环境之下,很多调查装置都是我们自我研发设计的,并且申请了相关的专利。”
这次考察,研究人员共获取了20多种、800多尾珍稀南极鱼类样品,其中在阿蒙森海首次开展底延绳钓作业,丰富了鱼类调查体系,这对支撑南极鱼类栖息地研究发挥了关键作用。
本文原文来自中国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