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名学生实名举报导师学术造假,华中农大:已停职调查
11名学生实名举报导师学术造假,华中农大:已停职调查
要说2024年的第一个月最具关注度的新闻是什么?那就莫过于“11位在读硕士博士联名举报导师学术造假”这件事。历时多日,终于迎来了宣判。
11名学生联名举报导师学术造假
1月19日凌晨,华中农大官微发布通报,初步认定教师黄某若学术造假、打压学生的行为属实,目前已停职。随后,话题#华中农大教师黄某某存在学术不端#立马冲上了微博热搜第一,吸引了高达10.5亿次的阅读量,以及11.5万次的讨论量。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1月16日,华中农大11名学生公开联合举报了自己的导师,举报材料足足125页,撕下导师最后一块遮羞布。这和以往在网上流传的“吃瓜文”完全不同,这125页的举报材料,可以说字字如炸弹。
比如篡改实验数据、抄袭论文,“指鼠为猪”,老鼠和猪的实验数据完全就是复制粘贴。比如威胁学生,如果不按照他的意愿用假数据写论文就要延毕。比如克扣学生劳务费,压榨学生。比如国家要求编写的教材,扔给学生去找材料并复制粘贴,绝口不提给学生署名。
面对学生的控诉和舆论的发酵,1月18日,黄某回应,称举报内容全部不实,是有个别学生威胁他人搞事情。好在,最终的结果如众人所愿,正义如期而至。
有人为这些学生的勇敢而点赞加油。有人祈祷,希望他们可以顺利完成学业,得到应得的东西。有人质疑,学术造假只是冰山一角,是否还存在更多隐藏的罪恶?有人感慨,终于看到一个负责任的大学了。还有人欢呼,邪不胜正,乌云始终是遮不住光的。
不过,这正义的代价也是沉重的。从结果看,这11名学生好像赢了。面对导师学术造假的时候,没有选择沉默,而是勇敢地站了出来,捍卫了学术的尊严,这种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尊敬。不能忽视的是,他们为之付出的代价,赌上的是自己所有的前程。
一旦举报不成功,等待他们的,便是十几年寒窗苦读全部化为泡影。即使举报成功,也意味着曾经含辛茹苦,人十我百的付出付诸东流,几年的研究成果全部白费,课题的全部数据与实验都因为导师的不当行为而被迫推翻重来,也意味着他们拿不到学位。所谓的“胜利”其实并不可喜,只能证明举报学术腐败的代价极高。
就像他们举报信里言辞恳切的那段话:“什么样的后果早在我预期之中,六年的时间很有可能就白白浪费了。只能跟本科阶段还在三教四教楼道里背书的自己说声对不起,怪当初自己没做好选择罢了。”
学术界的反腐可以说是最难的,不仅隐蔽性强,而且存在行业壁垒,不是内部人员捅出来的话,其实是很难爆出来的。毕竟沉没的成本那么大,大多数人往往会选择忍辱负重,忍耐求全。所以啊,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对抗中,他们牺牲颇多。
是正义的胜利还是校园的悲剧?
学术不端几时休?
实际上,这并不是近年来唯一一起学生发长文举报导师的案例。比如几年前自杀的武汉理工大学学生陶崇园,同样也是被导师长期欺压威迫,最终不堪受辱,选择跳楼自杀,而他的导师却只是道歉赔偿。
比如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生谢鹏,由于每天被导师压榨,承担大量与学业无关的任务,包括帮助导师完成课题工作、打扫办公室、烧水等生活琐事,导致过度劳累猝死。
比如天津大学教授张裕卿被学生以123页的举报信实名举报,指出其多篇论文数据造假,并屡次将学生的科研成果据为己有。
比如去年年初西南大学的一名女博士在互联网上发布长文,公开举报自己遭受导师长达三年的性侵和不当行为。甚至在举报的文字里,能看见:“做他的情人,我才能毕业。”
还有各大社交平台上,不少研究生晒出自己的“校园打工记”,卷起来连互联网大厂都自愧不如:每天朝九晚十一,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没有寒暑假,天天挨训,不同程度的压榨和pua,甚至过年回家了也要天天被微信信息轰炸。
从这些令人痛心的案例可以看出,学术界某些角落的阴暗面长期处于“失查”状态,学生在追求学术梦想的道路上始终遭受着不公的困境。面对这些问题,教育部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导师与学生的关系。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就明确对导师们提出了“十不得”。但从现状来看,只要决定毕业的权力掌握在导师手中,仅凭道德约束还是很难有效限制导师手中的权力。
学术不端行为的终结,还需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也需要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确保学术评价体系的公正性和透明度,更需要法律的严格约束和执行,为受害者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持,为科学研究和学术发展创造一个健康和正直的环境。
最后,希望那11位学生能够迎来属于自己的完美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