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防护林工程45年:科技创新助力406.9万平方公里披绿装
三北防护林工程45年:科技创新助力406.9万平方公里披绿装
在新疆阿克苏地区,紧邻“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柯柯牙镇,曾经是风沙弥漫、寸草不生的荒漠。30多年前,这里启动了一场全民植树造林的“大会战”。如今,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已经“长”出百万亩“绿海”,成为一道长57公里、宽46公里的生态安全屏障。
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简称“三北”工程)的一个缩影。这项被誉为“绿色长城”的生态工程,自1978年启动以来,已历经45年,建设总面积达406.9万平方公里,覆盖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旨在通过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
“三北”工程的实施成效显著。据统计,工程区森林覆盖率从12.41%提高到13.84%,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绿线”向西移动300公里。近10年北方地区春季严重沙尘天气次数明显减少,年入黄河泥沙减少4亿吨左右。
在柯柯牙,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实现了良性互动。工程采取“以林养林”的模式,在防护林中套种苹果、核桃、红枣等经济林,目前经济林已占整个工程的86%。截至2022年,阿克苏地区特色林果种植总面积达450万亩,总产值达182.03亿元。昔日的荒漠不仅变成了绿洲,更成为了当地农民的“绿色银行”。
在极端恶劣的沙漠环境中实现大规模果树种植,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撑。在“三北”工程区,飞播无人机、植树机器人等新装备广泛应用。例如,一台大型飞播无人机可一次性搭载40-60公斤种子,速度达每秒14米,解决了复杂地形下大规模播种的难题。植树机器人则将松土、落苗、压土等多个环节集于一体,每8秒可种植一棵沙柳,大大提高了植树效率。
更令人振奋的是,科学家们还“解锁”了生物土壤结皮技术,这种被称为沙漠“活皮肤”的生物结皮,不仅能够固定沙丘,防止沙漠化扩散,还能为沙漠生态系统提供新的生命活力。目前,该技术已在宁夏等地进行大规模推广实验。
在一些特殊地貌区,如被称为“地球环境癌症”的砒砂岩区,当地群众通过将黄土、农家肥与砒砂岩混合,成功种植出高品质的苹果。在内蒙古准格尔旗,这种创新种植模式已推广至5800多平方公里的砒砂岩区,六成土地得到治理,不仅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还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
“三北”工程不仅是一场生态治理行动,更是一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探索。它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正如联合国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所评价的那样,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是“全球500佳境”之一,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然而,“三北”工程仍面临诸多挑战。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虽已从34%提升至63%以上,但水土流失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未来,工程将聚焦重点区域,创新治理模式,持续推动生态改善。随着新一代治沙人的接力,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条“绿色长城”必将延伸得更远,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