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高宁如何重塑华润和中粮的企业文化
宁高宁如何重塑华润和中粮的企业文化
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央企发展历程中,有一位标志性的人物必然无法被忽视——宁高宁。他先后执掌华润、中粮、中化集团、中国化工四家世界五百强企业,被誉为“国企职业放牛娃”、“中国韦尔奇”、“红色摩根”、“地产老兵”、“救火队长”等。退休之后,宁高宁终于得以回归自我,回归人生的本质。在新书《三生万物》中,宁高宁系统性地回顾和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大道至简的三维思维方式。
华润的文化重塑
1987年,宁高宁从美国学成回国,他的职业轨迹迎来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华润。进入华润集团后,宁高宁从最基层做起。几年后,华润交给了他第一个重任。当时,华润集团投资了一家公司叫永达利(Winland),即后来华润创业的前身,其原业务是纺织印染,因污染环境问题,集团决定把厂房拆掉重建,于是处置工作落在了他头上。
宁高宁负责永达利7000平方米工业用地的重建,在他的操盘下,项目建成后很成功,永达利公司盈利提升5亿多港元。宁高宁在华润的这场战役,赢得很漂亮。进入华润12年后,1999年宁高宁成为华润集团的副董事长、总经理。此后,在他的带领下,华润开始向实业发展,并利用资本在内地多个行业掀起并购浪潮,先后整合了地产、啤酒、零售、纺织、制药、建材等多个领域。
华润啤酒便是一个经典案例。宁高宁在《三生万物》中写道,华润啤酒的核心竞争力是超强的并购、整合、协同的能力和文化。这个特殊能力,促成了华润啤酒在未来快速的成长。曾经,在收购第26家啤酒厂时,内部也产生了一些分歧,有意见认为可以分长江而治,也有意见认为可以分几个大区而治。于是,宁高宁写了篇题目为《26只猫和一只老虎》的短文。他说,26只猫也会被野狼逐个吃掉,因为形不成合力,而猫要大成虎,成虎才能雄踞山林,所以多个小工厂必须形成协同作战的大集团,就像现在的26个。
中粮的文化革新
2005年,宁高宁执掌中粮集团,成功重组新疆屯河、中土畜和中谷,收购深宝恒,控股丰原生化,并接盘五谷道场,参股蒙牛。其一系列精明的资本运作,使其被誉为“中国韦尔奇 ”、“中国摩根 ”等传奇人物。在中粮集团,他推动了新疆屯河、中土畜、中谷等企业的重组,收购深宝恒、控股丰原生化等,成功将中粮打造成全球领先的农产品和食品企业。
宁高宁还记得,有段时间,别人一介绍他,开口就是“宁高宁,资本运营专家”。当时的他面对这个标签,却有点哭笑不得。虽已年过60,对于这些标签,他也一一作了回应——宁高宁认为,称自己为“救火队长”是一种误解,因为自己历任的几家公司的发展,有高峰有低谷,但没有绝对的困难。“更不是救火,如果真着了大火,我去也没用。”他写道,这些经历给自己提供了多看行业、看公司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对探索企业管理的人来讲,是珍贵且难得的。他也不喜欢“资本运营”这个词。宁高宁认为,兼并收购、股权交易,包括通过资本市场集资融资,在自己经历的几家公司的关键战略阶段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这些是表面,其背后的资产质量提高、运营效率改善、创新发展不断迭代才是关键。
管理理念与方法
宁高宁倡导“五步组合论”,强调选经理人、组建团队、发展战略、形成市场竞争力、价值创造与评价的重要性。他注重用数据说话,通过“三张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来指导企业经营。他还强调通过预算会、战略研讨会和公司年会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宁高宁在《三生万物》中写道,华润啤酒的核心竞争力是超强的并购、整合、协同的能力和文化。这个特殊能力,促成了华润啤酒在未来快速的成长。曾经,在收购第26家啤酒厂时,内部也产生了一些分歧,有意见认为可以分长江而治,也有意见认为可以分几个大区而治。于是,宁高宁写了篇题目为《26只猫和一只老虎》的短文。他说,26只猫也会被野狼逐个吃掉,因为形不成合力,而猫要大成虎,成虎才能雄踞山林,所以多个小工厂必须形成协同作战的大集团,就像现在的26个。
总结与启示
宁高宁在华润和中粮集团的任职期间,通过确立清晰的公司使命和愿景,成功推动了企业的全面变革。他在华润提出了“员工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使命,并在中粮集团强调了食品和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使这两家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他的管理方法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也为员工带来了更多的归属感和使命感。这些成功的案例展示了宁高宁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卓越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