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贾维斯的“母亲节革命”:一个女儿的坚持如何感动世界
安娜·贾维斯的“母亲节革命”:一个女儿的坚持如何感动世界
1906年5月9日,美国费城,安娜·贾维斯站在母亲的墓前,泪水模糊了双眼。她的母亲,查韦斯夫人,这位在南北战争期间照料了无数伤员的伟大女性,带着对子女的无限牵挂,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在母亲的葬礼上,安娜听到了一个让她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的声音——那是母亲生前的夙愿:“希望将来能有一个纪念母亲的节日,纪念她们所奉献的一切,不光为家庭,也为社会。”
从个人纪念到全国运动
1908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费城的安德鲁斯循道圣公会教堂里,一场特别的追思礼拜正在进行。这是安娜·贾维斯为纪念母亲而发起的活动,她邀请亲朋好友一起,用康乃馨装点教堂,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康乃馨是查韦斯夫人最爱的花,安娜选择它作为母亲节的象征,因为“康乃馨不会让花瓣掉落,而是把它们簇拥在蕊心,一直到花谢;同样,母亲会把孩子拥在心中,母爱常青。”
这场活动引起了热烈反响,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纪念母亲的行列中。安娜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仪式,而应该成为全社会对母亲的致敬。她开始给各地的教堂、官员和议员写信,呼吁将母亲节定为法定节日。她组织母亲节委员会,四处演讲,争取支持。
突破重重阻力
安娜的提议并非一帆风顺。当时的社会对这样的节日并不完全认同,有人认为这是多此一举,有人则担心这会带来商业化的风险。但安娜没有放弃,她用母亲的教诲激励自己:“不光为家庭,也为社会。”她坚持不懈地游说,终于在1913年迎来转机。
1913年5月10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决议案,支持设立母亲节。1914年,伍德罗·威尔逊总统签署公告,正式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定为母亲节。那一刻,安娜·贾维斯的坚持化作了全美国的共识,母亲节从一个地方性的纪念活动,变成了全国性的节日。
从美国到世界
母亲节的影响力迅速超越了国界。到1948年安娜·贾维斯去世时,已有43个国家设立了母亲节。如今,超过80个国家在每年五月的第二个周日庆祝母亲节,虽然庆祝方式各异,但核心都是对母亲的感恩与敬意。
安娜·贾维斯曾说:“母亲节不是属于某一个人的节日,而是属于所有母亲的节日。”她用毕生精力推动的这场“革命”,让全世界的人都有机会停下脚步,对母亲说一声:“谢谢。”
正如元代诗人王冕在《墨萱图》中所写:“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母亲节的意义,正是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那份最纯真的亲情,不要让“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成为人生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