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汇天主堂:从历史见证到电影取景地
徐家汇天主堂:从历史见证到电影取景地
1987年,著名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在拍摄电影《太阳帝国》时,选择了上海徐家汇天主堂作为重要取景地。这座始建于1906年的哥特式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为电影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氛围。然而,徐家汇天主堂的故事远不止于此,它见证了上海近现代史的风云变幻,承载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厚重历史。
历史沿革:从开堂到修复
1910年10月,徐家汇天主堂正式开堂,中外贵宾云集,清朝政府派兵保护,现场鸣放火炮庆祝。教堂采用典型的中世纪哥特式建筑风格,平面呈长十字形,东西向布局,两侧钟楼高耸入云。主体为五层砖木结构,外墙以红砖砌成,边缘镶嵌花岗石,屋顶覆盖石墨瓦,并饰有众多圣像石雕。
然而,这座宏伟的建筑在历史上也经历了诸多波折。1957年后,教堂停止了宗教活动。"文革"期间,教堂遭受严重破坏,三座钟楼的尖顶被拆,所有彩绘玻璃窗全部被砸碎,珍贵的木雕祭台、圣像和丝织刺绣艺术品被焚毁。教堂被改作上海市果品杂货公司仓库,天主教堂前面的广场变成了西区汽车站。
疯狂的"文革"终于过去了,1979年1月,果品公司迁出,教堂进行大修。1979年11月1日是诸圣瞻礼日,利用先整修出的大堂后的两间厅堂,教堂举行了"文革"后的首次弥撒。1980年,徐家汇天主教堂正式复堂。1980年圣诞节前,教堂修缮一新,举行了千余名教友参加的圣诞节大弥撒。1982年教堂修复钟楼,重新安装钟楼尖顶的2个十字架,重现了哥特式大教堂的原貌,但原祭台陈设及彩绘玻璃、管风琴等艺术珍品,全部只能采用代用品。
建筑特色:哥特式的艺术瑰宝
徐家汇天主堂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法国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同时又融入了中国元素,成为中西合璧的建筑典范。教堂内部可容纳3000余人,64根苏州金山石雕琢的植柱支撑空间,每根由10根小圆柱组合而成,工艺精湛。门窗采用尖拱设计,嵌有彩色玻璃,形成精美图案与神像,其中圆形花窗尤为壮观。
共有19座祭台,正祭台宽44米,从巴黎运来,中央供奉圣依纳爵及八位圣人雕像,雕刻细腻、色彩鲜明。设计者巧妙运用空气动力学原理,确保在教堂任何位置以正常音量交谈,皆可清晰传达至每个角落。
文化意义:中西交流的见证
徐家汇天主堂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它见证了上海从开埠到现代的变迁,承载了无数人的信仰与记忆。作为上海的地标性建筑,它每年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成为了解上海历史和中西文化交融的重要窗口。
1989年9月25日,徐家汇天主堂被列入上海市第一批优秀近代建筑名录,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如今的徐家汇天主堂,不仅是教徒信众参加宗教仪式的场所,更成为上海吸引海内外人士前来旅游的地标。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太阳帝国》选择在这里拍摄,正是看中了徐家汇天主堂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价值。这座见证了上海百年沧桑的建筑,将继续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