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科和中科院:北斗背后的科技巨头
中国电科和中科院:北斗背后的科技巨头
2023年11月28日,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发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35年前发展规划》,明确中国将在确保北斗三号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建设技术更先进、功能更强大、服务更优质的下一代北斗系统。这一规划的发布,再次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到北斗系统背后的重要力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电科”)和中国科学院。
中国电科:打造“星间链路”和“卫星短信”
中国电科在北斗系统中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星间链路技术和短报文通信平台。
星间链路技术是北斗三号实现全球导航的关键。这项技术让北斗卫星之间能够直接通信,即使在地球另一面的卫星,也能通过星间链路与地面建立联系。中国电科的科研人员康成斌,是这项技术攻关的核心成员。他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了“一星通,星星通”的全球导航能力。
另一项重要贡献是北斗系统的短报文通信功能。这是其他全球导航系统所不具备的独特功能。中国电科的郑晓冬团队,成功研发出全球首款低成本低功耗北斗短报文消费终端芯片。这项技术让用户不仅知道“我在哪”,还能告诉别人“我在哪”“在干什么”,在应急救援等场景中具有重要价值。
中科院:突破时空基准和原子钟技术
中科院在北斗系统中的贡献,主要集中在时空基准的建立、保持和传递技术方面。作为北斗系统精准定位的核心,时空基准的精度直接决定了导航定位的准确性。
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林宝军团队,通过理念创新,成功研制出新技术占比超过70%的北斗三号首发试验星。他们将原来的十几个分系统合并成四大功能链,大大简化了系统结构,提升了整体可靠性。
在原子钟技术方面,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的梅刚华团队,开发的甚高精度铷钟性能超过GPS铷钟。而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和国家授时中心则共同实现了星载氢钟的技术突破,确保了北斗系统的高精度定位和授时能力。
合作共赢:打造世界一流导航系统
中国电科和中科院的合作,是北斗系统成功的关键。两家机构分别在系统架构、关键技术和核心器件等方面发挥优势,共同推动了北斗系统从区域走向全球。
如今,北斗系统已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与授时服务。随着2035年前发展规划的实施,中国电科和中科院将继续在下一代北斗系统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