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支招+学校实践:双减背景下校园文化如何升级
专家支招+学校实践:双减背景下校园文化如何升级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保持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探讨“双减政策”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路径,通过创新实践和专家建议,为学校提供可操作性强的解决方案。
政策背景与挑战
“双减政策”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其核心内容包括:
- 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每天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
- 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
这一政策的实施,为学生腾出了更多自主时间,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 学生自主时间增多,但缺乏有效的引导和规划,可能导致学习动力下降。
- 校外培训减少,学校需要提供更多元、更丰富的教育资源来满足学生需求。
- 教师面临更大的教学压力,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并保证教学质量。
创新实践案例
面对这些挑战,各地学校积极探索创新实践,通过体育活动、特色课程、个性化教学等方式,优化校园文化建设。
体育活动:以体育人,全面发展
云南省宣威市西宁街道靖外明德小学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通过系统性的体育活动安排,全面提升了学生的体质和团队协作能力。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开展乡村少年宫活动课,组织晨练、课间练、晚练,每年举办“篮球节”“足球节”“旱地冰球节”等特色活动。这种全方位的体育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体质,还培养了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特色课程:激发兴趣,寓教于乐
呈贡区师大附属七彩云南小学探索“乐学教育”模式,通过多元评价体系和特色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自编校本阅读、习字课程以及武术、现代舞、街舞、体育游戏等一系列体育特色课程,开展“七彩童心迎新乐”“七彩童心健身乐”等活动。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精准育人
玉溪市新平县第二中学针对厌学问题,通过个性化班级建设,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精准教育。学校组建个性化班级,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建立“一生一档”“一生一方案”,精准制订实施相应的管理计划。这种因材施教的方式,有效解决了学生厌学难题。
专家建议与策略
面对“双减政策”带来的挑战,专家建议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共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强化素质教育理念
减少课业负担并不意味着降低对学生的要求,而是要改变以往应试教育的单一评价体系,转而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校园文化建设应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展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如文学社、艺术团、体育俱乐部等,以此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其综合素养。
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形式
可以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文化节、读书节、科技节等,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同时,鼓励学生自主策划组织活动,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此外,还可以邀请校友、行业专家等进校园开展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学生有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心理压力会自动消失。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加强家校合作
加强家校合作是实现良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另一重要环节。家长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其态度和行为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庭教育讲座等形式增进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共同营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
利用信息技术优势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校园文化建设也可以借助数字化平台,如在线学习社区、虚拟博物馆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资源和服务,同时也能促进师生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流。
未来展望
“双减政策”下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成长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合格公民。
通过这些措施,学校不仅能形成鲜明的文化特色,还能全面提升师生的精神风貌和综合素养,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