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太平天国战法揭秘:机动作战与间谍战开创农民军先河

创作时间:
2025-01-21 21:04:5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太平天国战法揭秘:机动作战与间谍战开创农民军先河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其军事实力和作战策略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太平军在短短两年三个月内横扫长江中下游流域,连克武汉和南京两处重镇,建立了与清朝分庭抗礼的南方政权。那么,太平军的作战实力究竟如何?他们的战术特点又有哪些独到之处呢?

战争形势发展如此之迅速,是因为太平军具备了高超的战略和战术。这一点,清朝方面负责攻剿的大小官员深有体会。从太平军进军初期就负责围剿太平军的清军将领乌兰泰这样评价太平军,其战法“不独未见,向所未闻”,并说其部下多有经历过大小金川、围剿白莲教的老兵宿将,却从没人见识过太平军这样的作战方法。

太平军的战斗方式虽然让清军感觉很不适应,却并不是什么天上掉下来的武学秘籍。清中叶以后,两广地区土地矛盾激化,本地社区和外来的客家人集团之间的械斗冲突积年累月不能平息,械斗的规模越来越大,使用的武器越来越先进。两广的人民在战斗中不断成长,从实战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战争策略,再加上广东广西地区深厚的地下会党传统带来的组织优势,使得太平军在起义后取得了对清朝经制军的一系列胜利。

太平天国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却促成了中国军事技术从古代向近代的跨越。太平天国战争的模式从金田起义之初的冷兵器战争模式转变为天国后期的19世纪热兵器战争模式再变到捻军时期的冷兵器骑兵军团对抗近代军队的以弱敌强模式,一方面是使用了部分近代化武器,另一方面又展现出中国农民战争的独特战术思想。中国式农民战争和欧洲、南亚农民战争的最大区别之一是大规模、长时间的机动作战。机动是中国农民战争取得胜利的不二法门,太平天国起义从始至终也贯彻了机动作战的原则。

金田起义:机动战术的开端

金田起义后,仅有两万余人的太平军凭借在广西和湖南山区的多次机动,成功甩脱了几万清朝大军的围追堵截,一路向北攻克武汉三镇,又顺流而下攻取南京。在南京建立政权后,太平天国难免陷入了和清军之间一城一地的拉锯战。但在整体战略上,太平军仍旧积极实行机动战术,曾国藩认为太平军在对付清军的多路进逼南京战略时,采用了积极的运动战方式,多路出兵攻击清军后方,攻取了清军腹里的多处城市,造成清军处处被动,处处分兵。

太平军的机动作战:攻敌必救

1860年,在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被清军包围时,太平军以精锐部队奔袭清军后勤中心杭州,调动敌人仓促回援,此时太平军却疾驰回师,打破了清军对天京的包围。就是这种“攻敌必救而救自己”战略的最好例子。到了天京失陷后,一部分太平军和活跃在苏北淮南的捻军会合,采用了“易步为骑”“千里辗转”的新战略,将太平天国的机动作战发扬到了极致。合流后的捻军通过一系列复杂而大胆的机动作战,先后多次击败清僧格林沁部和淮军等精锐部队,在太平天国政权实际覆灭后将起义推向另一个高潮。

武器装备:从竹矛梭镖到洋枪洋炮

太平军所使用的武器比起清军来说要低劣的多。起义初期,太平军士兵使用的不过是竹矛梭镖、大刀、藤牌等自制武器,间或有一些土造火铳,不仅质量无法跟清军制式鸟铳相提并论,且火药和弹丸极度缺乏,在战场上发挥不了重要作用。太平军占领南京后,有了稳定的军火生产基地,开始大量生产火器。在主要城市安置的炮位通常多达百位以上,凶猛的炮火给进攻的经制军和湘淮军造成了极大困难。

间谍活动:太平军的情报优势

太平军在战术层面最重视的工作是运用间谍,有时候甚至到了使用全国力量去支援间谍任务的地步。根据清朝通过天京城内线人的情报,太平天国在的攻陷两江总督治所南京后,将在城中搜刮到的大部分金银都用在了间谍上,短短几天时间就为间谍花去白银一千余万两。太平军任用的间谍都是前来投靠的普通百姓。太平军经过考查后,认为适合当间谍的,就发给他们路条和银两,让他们回到清朝管辖下的州县去搜集情报、进行破坏。由于他们本身是百姓,很难被清朝方面注意到。至于太平军专门培养的间谍骨干,则多数伪装为僧道、远行商人,他们往往在重要城市内设有固定联络和落脚点,可以悄无声息的潜入清朝的通衢大镇,打探到各种机密军情,就连天子脚下的北京城也无法避免太平军细作的渗透。往往清朝官兵稍有动作,千里之外的太平军就已经全然掌握。这也为太平军实施巧妙的机动作战提供了极大有利的情报保障。

行军模式:井井有条的军事化管理

经常进行远距离机动作战的太平军有着自己的一套行军模式,太平军凭着这套模式获得了远超清朝经制军和湘淮军的机动性。太平军在进军之前,首先派人进入将要经过的地区勘察道路远近曲折、道路状况、预先筹备行军路线,在分叉路口等处预先安排交通指挥,然后大队人马鱼贯而行,所有行军事项安排的井井有条,纹丝不乱。每到一处宿营,先择山险易守备地方扎营,或依托村镇扎营,营寨竖土墙防守,墙外有壕沟,壕沟外更有工事障碍。太平军的将帅大多都有丰富的设立营寨经验,每到一处亲自探看扎营地点,指挥修筑营寨。清军评价太平军的营寨是“非师古法”,但是“筑垒如城、掘壕如川,坚深如匹”,且各营寨之间声气相通,互倚互连,“兵书良法亦不过如是”。

阵法:独特的“螃蟹阵”

太平军在行军时多半采用一路或数路纵队,在面对敌军时转变为左中右三个阵势迎敌,这原本是中国战争的传统做法。但太平军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在中央一路留下的兵力较少,而两翼部署的兵力较多。远远望去,就好象螃蟹挥舞着两个大钳子,故而又称这种中路弱、两翼强的布阵为“螃蟹阵”。曾国藩则将这种阵势称为“莲花抄尾”阵。因为太平军用这种阵势接敌后会用较弱的中路牵制清军,左右两翼径抄清军大队之后,就像是莲花的花瓣包裹莲心一样,将清军一层又一层的包裹起来,清军往往还不等包围完成,就已经自行惊骇溃败了。

撤退计策:《三国演义》式的战术运用

在局面被动的时候,太平军也有独特的撤退方法。他们几乎完全复刻了《三国演义》里描写过的撤退计策。在撤退前,先逼敌下寨,做出一副全面决战的样子。然后在寨里安排灯火和旗帜,派老弱手持刁斗、锣鼓,每日正常奏鸣,看起来一切如常,其实大队人马在一夜之间已经完全撤走,清军往往几天以后才知道面前已经是一座空营。这场戏通常演的非常逼真,乃至于湘军名将江忠源也被蒙骗。有人作诗讽刺清军将帅的无能说:“绝妙敌人空营去,城中诸公犹梦中”。也有人借这个例子推测,太平军的战术至少有一部分是学习自《三国演义》的。

城池攻守:创新的“守险不守陴”原则

太平军占据南京后,从运动战为主的模式转向运动战和城池攻守并行的模式。在城池守备作战里,太平军将中国传统的守城战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确立了“守险不守陴”的守城原则。“守险不守陴”意为防守城池的重心不要放在城墙上,而是在城外择险要之处建起几个坚固的营垒。这样可以最大限度节约防守兵力,避免将兵力平均分散在城墙上,同时主动选择险要之处,能在最有利的情况下对付敌人进攻。在中国战争史上,这样的守备原则只是偶尔被守城将帅所运用,将其大规模用在城市防守战中是从太平军开始的。

此外,太平军还特别喜欢使用望楼这种中国传统的侦察监视手段。清军记载说,太平军扎营,每隔几个营垒中必造一座望楼,有时候连营数十里,望楼的数量竟然达到一百多座。这些望楼矮的有四五丈,高的有十丈,瞭望兵站在望楼上,将敌军营垒布局尽收眼底,湘军评价太平军据守营垒,往往能够及时调集兵马,于清军营垒薄弱处一举突破,这跟太平军善用望楼,能够了解清军营垒中兵力的分配不无关系。

地道战:攻城的利器

在攻城方面,太平军主要使用地道作战。太平军在金田起义初期,由于没有攻城的手段,在几次攻城作战中都遭受挫折。后来在湖北接受了数千名矿工投靠,才开始设立专门用于修筑工事和挖掘地道的土营。太平军用地道攻城,先在城墙远处隐蔽处选取坑道入口,然后挖掘地道,用木头支撑坑道壁,等挖到城墙下后,就在城墙脚下堆满炸药,一旦引发,崩塌城墙,精兵强将就从缺口一拥而入。包括武昌、南京等名城大镇都是用这样的手段攻破的。

到了天京围攻战的时候,苦于对天京城墙无能为力的湘军也运用了这种地道战术。不断挖掘地道向天京城墙推进,最后用炸药将天京城墙轰塌,一举攻克天京,消灭了太平天国政权。

湘军和太平军的这种地道攻城法虽然行之有效,但在那个时代其实已经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相比湘军和太平军,淮军和常胜军采用的攻城办法看起来简单粗暴,却百试百灵。

太平军战术的局限性

李鸿章形容这种攻城办法,首先是集中大批火炮,尤其是大口径重炮,对城墙进行猛烈轰击,“上下合击,中边俱透”,不但摧毁城头守军,还能轰塌城墙,打开步兵突破城墙的通道。其攻城的速度要远远超过积年累月挖掘地道的攻城法。淮军和太平军攻城方式的区别,也正是太平军战略战术最大的劣势所在。

从中国传统战争的角度来看,太平军的战略和战术水平确实称得上是前无古人。但在19世纪中期,传统的战争模式已经落后于时代。太平军推崇机动作战,但湘军利用装备了洋炮的船只运送兵员和补给,在长江沿岸的机动作战中反而占据了优势,而常胜军使用武装蒸汽船运送军队和大炮,效率更加提高。太平军的螃蟹阵对清军大队显得威力十足,但在正面进攻有分队掩护、全用洋枪作战的淮军时,往往难以抵挡对方的猛烈火力。从军事意义上来讲,太平天国运动的确是两千年中国农民战争的一个高峰,然而这个高峰毕竟到来的太晚了一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