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睡眠日:六招改善睡眠质量,助力“健康睡眠 人人共享”
世界睡眠日:六招改善睡眠质量,助力“健康睡眠 人人共享”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睡眠 人人共享”。然而,现实情况是,越来越多的人正遭受睡眠问题的困扰。据《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显示,我国超过半数的人存在失眠症状,平均睡眠不足7小时。睡眠问题不仅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对健康造成长期影响。那么,如何科学管理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呢?
规律作息是基础
研究表明,规律的作息有助于调整身体的生物钟,使我们在固定的时间感到困倦和清醒。建议每天同一时间上床入睡和醒来,包括周末在内。成年人每晚应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晚上10点左右入睡是最佳时机。
优化睡眠环境
良好的睡眠环境对提高睡眠质量至关重要。卧室应专用于睡眠,避免放置电视等干扰物。保持卧室黑暗、安静和适宜的温度(建议在16-20℃之间)。选择舒适的床上用品,确保床垫和枕头提供足够的支撑。此外,使用遮光窗帘或眼罩可以帮助阻挡外界光线。
培养健康的睡前习惯
睡前2-3小时避免摄入咖啡因、酒精和大量食物。可以进行一些放松活动,如阅读、听轻音乐或冥想。避免在睡前使用电子设备,因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激素的产生,影响睡眠。如果感到饥饿,可以适量食用一些健康的零食。
放松身心
学习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或瑜伽,可以帮助缓解压力,促进睡眠。有些人发现写日记或待办事项清单有助于清空思绪,更容易入睡。
合理安排运动
定期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但应避免在睡前3-5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可以选择在白天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如快步走、游泳或骑自行车。
科学应对失眠
如果偶尔出现失眠,不要过分担心,这可能会加剧失眠。可以尝试起床做一些轻松的活动,直到感到困倦再回到床上。如果失眠持续存在,建议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认知行为疗法(CBT-I)是目前推荐的一线非药物治疗方法,通过调整睡眠习惯和认知来改善睡眠。
规律的作息不仅有助于改善睡眠,还能提升整体健康水平。睡眠是健康的基石,良好的睡眠习惯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让我们从今天开始,重视睡眠,科学管理睡眠时间,共同追求“健康睡眠 人人共享”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