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训练助力竞技体育:四大案例解析成功经验
高原训练助力竞技体育:四大案例解析成功经验
高原训练是竞技体育中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通过在高原环境下训练,运动员可以接受运动与缺氧的双重刺激,产生强烈的生理应激,从而调动机体的潜力,提高运动成绩。本文将通过皮划艇、游泳等项目的高原训练案例,深入探讨高原训练的新趋势和成功经验。
高原训练的新趋势
本专题包括四个案例:高原训练平原化——皮划艇队以能力提高为重点的高原训练新理念;减量保质、突出强度——菲尔普斯的高原训练强度课计划;负荷递增、周期循环——高原专家揭开马俊仁高原训练的奥秘;缜密细致、科学有序——俄罗斯游泳运动员的高原训练。
案例22:高原训练平原化
皮划艇队在备战雅典奥运会期间,进行了多次高原训练尝试,涉及高住低训、亚高原到平原和高原、高住高练等多种方式。总结皮划艇队的高原训练经验,可以发现,以提高能力为重点、坚持大运动量训练的方式效果显著。例如,划艇组在昆明松茂水库进行的高原训练,通过跑步、力量训练和水上专项训练的科学组合,显著提高了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和最大力量,为奥运会资格赛和最终比赛奠定了坚实基础。
案例23:减量保质,突出强度
菲尔普斯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前的高原训练计划,展示了如何通过科学的训练安排,发展运动员的有氧耐力和耐受乳酸的能力。训练计划分为上高原前、高原训练和下高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训练内容。例如,在高原训练期间,第一周以适应性训练为主,第二周加大水上负荷量,第三周实现最后冲刺并适当调整。菲尔普斯的一次高原训练强度课包括三个训练内容,重点发展有氧耐力和耐乳酸能力,使运动员在奥运会前竞技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
案例24:负荷递增,周期循环
马俊仁教练的高原训练方法以递增负荷为核心,通过周期性的训练安排,逐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马俊仁的训练周期通常分为有氧训练阶段、提高能力的混氧阶段和接近比赛的实战阶段,通过三个冲击波来实施。每个阶段的间歇时间不同,通常为2~3天,采用登山、慢跑、小型比赛或全休等方式调整。这种训练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被誉为高原训练的典范。
案例25:缜密细致,科学有序
俄罗斯游泳运动员的高原训练经验表明,科学有序的训练安排是提高竞技能力的关键。训练周期分为上山前、高原、下山后和参加比赛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训练内容。例如,在高原阶段,分为“剧烈期”和“稳定期”两个小周期,通过合理的训练负荷和间歇休息时间安排,帮助运动员逐步适应高原环境,提高专项素质。此外,还采用了登山等辅助训练方法,帮助运动员恢复和提高心理稳定性。
专题点评
高原训练纳入运动训练过程已有40多年的历史,世界各国对高原训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欧美一些国家在重大国际比赛前对优秀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已形成传统。目前,美国、德国等国家的许多优秀运动员还进行“仿高原”训练或“模拟高原”训练以及“低压舱”训练。近几年,我国运动员在重大比赛前也纷纷采用高原训练。从目前收集到的资料看,已使用高原训练方法的项目包括:田径、游泳、足球、篮球、手球、摔跤、乒乓球、自行车、皮划艇、滑冰、滑雪等几十个项目。周期性耐力项目在高原训练方面取得的成效尤为显著。历经了40年训练实践成功和失败的反复探索,在高原训练方法上形成了平原与高原交叉训练法、高住低练训练法、世居高原的运动员再上高原并与平原交叉训练的训练方法以及运动员在平原采用的“仿高原训练”或“低压舱”等模拟高原低压、缺氧环境的训练方法等等。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建成60多个高原训练基地,分布在世界五大洲、24个国家。其中美国11个、欧洲20个、澳大利亚1个、墨西哥2个、非洲8个、亚洲20个。海拔高度为1500~2800米,多数高于2000米。我国也有14个基地(表10)已正式使用,另有2个正在兴建过程中。
表10 国内高原训练基地一览表
运动训练实践的结果证明,高原训练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它能增加有机体运输和利用氧气能力、骨骼肌代谢能力及心肺功能,为运动能力的提高打下生物学基础。但同时,运动员的运动能力,特别是比赛能力远远不是这几个因素决定的,还包括技术、战术、心理、智力等多方面因素。高原训练失败的例子也是经常发生的。因此,教练员、运动员一定要摆正高原训练在正常训练中的位置,认识到高原训练只是多种训练方法中的一种。而且,对于高原训练的运用时机和运动员的机能状态进行全面的权衡和把握,正确运用高原训练并充分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在运动训练的实践中,高原训练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体能类项目或对体能要求比较高的技能类项目中,其训练负荷的安排更加注重对训练强度的把握,像菲尔普斯的减量保质,马俊仁的负荷递增,以及皮划艇的“平原化”训练都体现了这种趋势,即把提高训练强度(最大程度地弥补高原训练的缺陷)作为改善运动员身体机能,提高竞技能力,取得最佳训练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