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散文物数字化回归,龙门石窟创新保护获文旅部认可
流散文物数字化回归,龙门石窟创新保护获文旅部认可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优秀案例,龙门石窟研究院的“龙门石窟流散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成功入选。这一项目不仅展示了龙门石窟在数字化保护方面的先进技术,更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创新技术:让文物“活”起来
“龙门石窟流散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采用了多项前沿技术,包括高精度扫描、三维重建、3D打印再生等,实现了对文物的精准数字化复原。
其中,高精度扫描技术能够精确捕捉文物的每一个细节,生成高分辨率的三维模型。三维重建技术则将这些数据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模型,为后续的保护和展示提供了基础。而3D打印技术的应用,更是让一些已经残缺的文物得以“重生”,通过精确的物理复制品展现其原始风貌。
文化回归:让流散文物“回家”
该项目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在流散文物数字化回归方面的创新。通过三维数字技术,实现了流散文物与现存造像的虚拟复位,让那些因历史原因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以数字化的形式重新“回归”龙门石窟。
2024年1月14日,由龙门石窟研究院主办的“复位合璧 华光再现——龙门石窟流散文物数据聚合成果专题展”在洛阳博物馆开幕。展览聚焦以《皇后礼佛图》为代表的龙门石窟海内外流散文物,首次系统呈现近年来龙门石窟研究院运用三维数字技术,通过“数据聚合”的方式,实现流散文物的“身首合一、数字复位”的数字化成果。
全新体验:让文化“触手可及”
数字化保护不仅是为了文物保护,更是为了让文化传承更加生动。龙门石窟研究院开发了无上龙门沉浸体验馆,通过球幕电影、VR体验等技术手段,让游客能够全方位、沉浸式地感受龙门石窟的魅力。
在体验馆中,游客可以通过VR设备“亲身体验”古代工匠的雕刻技艺,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创新性的展示方式,不仅让文物“活”了起来,也让文化传承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示范意义:为文旅融合注入新动力
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正成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龙门石窟的数字化保护项目,正是这一战略的生动实践。
该项目的成功入选,体现了国家对龙门石窟数字化保护工作的认可和支持。它不仅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更为文旅融合开辟了新的路径。通过数字化手段,龙门石窟不仅得以更好地保护,更成为一张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亮丽名片。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不仅是展示文化遗产的时刻,更是传承文化记忆的契机。龙门石窟的数字化保护和体验项目,不仅让文物“活”了起来,也让文化“触手可及”。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走进龙门石窟,感受这份穿越千年的文化瑰宝,为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