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生态修复见成效:废弃矿山变公园,桃花江重现美景
广西生态修复见成效:废弃矿山变公园,桃花江重现美景
广西壮族自治区在生态修复领域持续发力,柳州废弃矿山变公园、桂林桃花江重现美景,成为广西生态修复的两张亮丽名片。
柳州:废弃矿山变身城市绿洲
在柳州市桂柳路西北段,一座曾经的废弃采石场——银花山,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10多年前,这里还是山体破损、植被破坏的荒凉景象。柳州市政府创新性采取矿山生态修复与土地开发整理相结合的模式,由市土地交易储备中心作为实施主体,通过收储矿山治理开发的土地进行融资,解决了废弃矿山治理经费问题。同时,开展适宜性评价,确定矿山生态修复方向,利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监管平台进行全周期监管。
经过多年的努力,银花山重披绿装,焕发新生。不仅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改善了生物多样性,还带动了周边土地价值的提升。据统计,银花山周边土地升值约4.9亿元,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多赢”。
桂林:桃花江重现“十里桃花”盛景
桃花江是桂林“两江四湖”山水名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沿江春季盛开桃花而得名。然而,随着桂林市经济、旅游的加速发展和自然灾害的频发,桃花江流域局部生态问题加剧。桂林市政府以“近自然”理念为指导,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
项目从截污控污、生态修复、节点打造、产业带动四个方面入手,设计四大生态分区,采取近自然修复措施,最大限度保护桃花江的自然风貌。通过实施控源截污、河道清淤、生态护坡等工程,桃花江水质由Ⅳ、Ⅴ类提升至Ⅲ类,两岸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同时,补种桃花4528株,恢复动植物种群20多个,重现了“十里桃花”的盛景。
生态修复不仅改善了环境,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据统计,2023年桃花江景区接待游客500万人次,为沿江4个村委、24个自然村提供了上万个就业岗位,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政策引领,创新推动
广西生态修复工作的顺利推进,离不开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整合资金30.92亿元,全力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同时,创新项目策划模式,打破传统县级行政区划限制,采用市级统筹申报方式,更加注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广西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自然恢复、转型利用和工程修复三种修复方式协同推进,广西将如期完成9800公顷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既定目标任务,为筑牢南方生态安全屏障做出积极贡献。
广西的生态修复实践,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未来,广西将继续推进生态修复工作,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