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减少不必然导致经济增速下降
人口减少不必然导致经济增速下降
2023年末,中国人口总量为14.1亿,较上年减少208万人。这是中国人口连续第二年出现负增长,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人口减少可能带来的经济影响的广泛关注。人口减少是否必然导致经济增速下降?如何应对劳动力短缺带来的挑战?这些问题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
人口减少不必然导致经济增速下降
从国际经验来看,在人口过千万的中高收入国家中,有17个出现过人口负增长,但其中只有6个国家的GDP增速在其人口首次负增长之后5年均值低于之前5年均值。这表明人口减少与经济增速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
从供给端来看,劳动力只是生产函数中的一个要素,资本、技术、制度等对劳动力存在替代作用。人口减少和老龄化会减少劳动力数量,拉低经济增速,但劳动力稀缺性增加又将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加快机器替人,刺激人力资本投入,推动技术进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从需求端来看,人口减少将降低住房、出行等需求,但老龄化也将增加医疗、养老等需求,人均收入提高同样会促进消费升级。人口是个长期慢变量,边际变化短期不会带来数量级的减少,规模效应这个中国当前最突出的竞争优势不会改变,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如何应对劳动力短缺
面对劳动力短缺的挑战,各国都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德国的经验值得借鉴。德国已经实施了数项立法改革,旨在使德国对移民工人更具吸引力,包括简化入籍途径、加快签证办理速度以及在就业市场上承认外国学历。此外,德国还在探索新的工作安排,如每周工作四天。自今年2月起,已有数十家公司开始试行每周四天工作制。他们认为,压缩工作周最终会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生产率,从而帮助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
对中国而言,应对劳动力短缺需要多管齐下:
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2023年中国出生人口仅为902万,总和生育率仅1.0左右。需要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包括生育补贴、托育服务、个税减免等,切实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发展职业教育,提升劳动力技能。当前,技能短缺是许多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需要重视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适应能力。
推动机器替人,提高生产效率。在制造业等领域,可以加快自动化和智能化改造,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替代部分人工操作。
优化劳动力配置,提高就业质量。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劳动力市场改革等措施,促进劳动力在城乡、区域间的自由流动,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
结语
人口减少对经济的影响并非绝对负面,关键在于如何应对。通过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加快机器替人、发展职业教育等方式,可以有效缓解劳动力短缺带来的挑战。同时,人口减少也会带来一些积极影响,如促进消费升级、提高人均资源占有量等。因此,我们需要理性看待人口变化,及早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