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通水10年:767亿立方米清水北上,惠及1.85亿人
南水北调工程通水10年:767亿立方米清水北上,惠及1.85亿人
南水北调工程全面通水10周年之际,北方地区的水资源配置发生了巨大变化。据统计,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超767亿立方米,惠及京津冀豫苏鲁皖7个省份,受益人口超过1.85亿。不仅有效解决了北方地区长期以来的缺水问题,还极大地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北京、天津等地的居民不再为饮用水发愁,河北黑龙港流域500多万人告别了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南水北调工程真正成为了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的重要生命线。
数据见证:767亿立方米清水北上
南水北调工程自2014年12月全面通水以来,累计调水超过767亿立方米,这一数字背后是无数人的辛勤付出和科技创新。工程惠及45座大中城市,受益人口超过1.85亿,成为北方地区的重要水源。
水利部副部长王道席表示,南水北调工程从战略上、全局上优化了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有力改善了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淮海地区的水资源条件和水资源承载能力。工程年调水量从最初的20多亿立方米持续攀升至100亿立方米,成为北方许多城市的供水生命线。
城市变革:从“水荒”到“水足”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彻底改变了北方多个城市的用水状况。以北京为例,南水进京后,城区供水近八成来自南水,不仅缓解了水资源短缺问题,还改善了居民饮用水质量。天津的情况更为显著,主城区和雄安新区新建城区的供水全部依赖南水。
在河北黑龙港流域,南水北调工程让500多万人告别了祖祖辈辈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这些变化,不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生态复苏:地下水位回升,河湖重现生机
南水北调工程带来的不仅仅是水资源的补充,更重要的是生态效益的显现。通过水源置换和河湖生态补水等措施,华北地区地下水水位总体回升,众多河湖重现生机。
数据显示,与2018年相比,京津冀治理区浅层地下水回升2.25米,深层承压水回升6.72米。北京市81处泉眼干涸多年后实现复涌,济南“泉城”再现四季泉水喷涌景象,河北邢台百泉持续复涌,形成水域面积790亩。
南水的到来,有条件腾出更多水资源为河流湖泊进行生态补水,带动了沿线治污、河道整治、生态修复等一系列工作,华北地区干涸的洼、淀、河、渠、湿地重现生机。近10年海河流域河湖生态环境复苏成效评估结果显示,海河流域河湖正加快复苏,河流断流现象全面好转,湖泊水域面积稳定恢复,地下水超采治理成效明显,流域重现生机。
未来展望:后续工程稳步推进
目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正在修编,后续工程建设稳步推进。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将进一步增强中线水源保障能力。南水北调集团和沿线工程运行管护单位加强工程运行管理和维护,不断健全完善安全管理体系,提升工程运行管护能力和水平,确保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南水北调工程不仅是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性举措,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保障民生福祉的重要工程。随着后续工程的推进,这一工程将在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