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冻冰箱了!冬季中药保存这样做才对
别再冻冰箱了!冬季中药保存这样做才对
随着冬季的到来,许多人选择通过中药调理身体。然而,煎好的中药该如何正确保存才能保证最佳药效呢?本文将为你提供一份实用的冬季中药保存指南。
冬季中药保存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冬季低温环境虽然有助于延缓中药变质,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保存。正确的保存方法和适宜的保存温度是关键。
推荐保存温度:冰箱冷藏室温度应保持在0-5℃,可保存约一个月(机器煎制)或2-3天(自煎)。代煎中药建议保存在2-8℃的冰箱冷藏室,保质期约10-14天。
为什么不宜冷冻保存:冷冻后的中药药性或成分容易发生变化,再经过解冻时的加热过程,可能会影响药效。北方的冬天,每日温差较大,夜晚容易结冰,放置室外的中药代煎剂容易结冰,且在结冰后常常胀破中药代煎剂的密封包装,影响药效和造成不必要损失。
家庭环境下的中药保存方法
在家庭环境中,实现科学的中药保存并不难,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容器和正确的保存步骤。
冷藏保存:
- 待中药冷却至室温后,再倒入密封容器中。
- 将中药放入冰箱冷藏室,确保温度在2-8摄氏度之间。
- 服用前取出中药,隔水加热至温热即可,避免直接加热导致药效损失。
真空密封保存:
- 使用密封性好的玻璃或陶瓷容器。
- 确保药液冷却至室温后再密封保存。
- 常温下保存不超过两天,冷藏条件下可保存一周左右。
冬季中药保存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冷冻保存:部分患者以为将煎好的中药冷冻保存,可以延长中药煎剂的保存时间,其实这并不科学。煎药室药师并不建议采用此种保存方式,因为冷冻后的中药药性或是成分容易发生变化,再经过解冻时的加热过程,可能会影响药效。
误区二:长时间浸泡:中药熬煮后的药液在放置一段时间后,其药效会逐渐降低。一方面,药液中的有效成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挥发;另一方面,长时间浸泡在药罐中也可能导致药液变质,产生不良物质。
误区三:补过头:进补时的用药品的剂量需控制,并非“越多越好”,过量进补可能对身体造成负担、导致上火、消化不良等问题。
特殊人群的中药保存与服用注意事项
老人和儿童:注意剂量和温度,避免刺激肠胃。儿童每次50
150ml,成人每次200300ml。温服:多数汤剂适宜温热时服用;清热药或止吐药宜冷服;发汗药需趁热服用。慢性病患者: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慢性病患者如长期服用西药,在使用中药进补时,应定期量测血压及相关的检验数值,以了解病情控制情况。
孕妇:用药需遵医嘱,避免影响胎儿。
实用小贴士
- 分装保存:按每次用量分装至干净容器,并密封,存放于阴凉通风处。
- 定期检查:注意观察药液状态,如发现异常应立即处理。如果中药煎剂汤色发生明显变化、出现大量絮状沉淀物和异常气泡或者有异常酸味和臭味,那么表明中药煎剂已经发生变质,应立即停止服用。
- 忌口:在服用期间忌口辛辣、油腻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正确保存和服用中药不仅能提升疗效,还能减少不良反应。如有疑问,请咨询专业中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