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观音菩萨形象两千年:从男到女的中国化演变

创作时间:
2025-01-21 20:32:3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观音菩萨形象两千年:从男到女的中国化演变

观音菩萨作为中国佛教文化中广为熟知的菩萨,其形象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发展与演变。从最初的男性形象到后来的女性化转变,观音菩萨的造型艺术不仅体现了佛教文化的传播历程,也反映了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脉络。本文将带你穿越时空,领略观音菩萨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形象变迁。


晋代 铜观音立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早在东汉时期,佛教就开始传入中国,到了南北朝时期,观音造型为男性,面部丰满、眼大而凸、眉长而平、鼻深高隆与额齐平、耳长齐肩、头戴宝冠,宝冠上主要是花髻,是贵族富人的装饰,此外还有发髻冠,化佛冠,冠两旁装饰犹如翅膀的宝僧,袒上身,颈部有悬铃的圆领式,胸部挂璎珞和作为两蛇形的饰具两臂着钏,下着羊肠大裙。

隋唐时期:从男性到女性形象的转变

隋唐时期是观音形象演变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观音造型可以分为早晚两期:

隋到唐初阶段

这一阶段的观音造型面部丰圆适中,方额突出,依然以男性形象为主,但开始逐渐演化出女性形象。发冠样式有低花瓣式、高发髻,宝冠上还有双带下飘,身上的璎珞精细复杂,有的代替披帛,有的披帛仍至脚部再交叉上卷,有的披帛还由两肩下垂横于胸腹之间两道,但是仍可以看出裙带如绅的样子,这时雕刻技法也由南北朝晚期的直平刀法发展为向下凹入的新圆刀法来表现衣纹。


北周或隋代石雕观音立像 波士顿美术馆藏


北齐—隋 贴金彩绘石雕观音菩萨立像 青州市博物馆藏


隋代 观世音菩萨立像


唐代石雕十一面观音菩萨残像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收藏


唐代铜鎏金观音立像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唐代铜鎏金十一面观音立像

盛唐时期

盛唐时期是观音造型的成熟阶段,这一时期观音形象更加世俗化,展现出温和与妩媚的特征。观音日益女性化,面部圆深、眉弯而长、细目、着宝冠式高髻,具有少女或少妇的面相特征。


北宋彩绘木雕观音坐像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收藏


宋代木雕水月观音像 荷兰国立博物馆藏

宋至清代:观音形象的进一步世俗化

宋代

宋代观音在唐代的基础上,服饰更显复杂,面部刻画精致,俨然一位世俗贵妇人的形象。这一时期的观音造型动作自然生动,充满艺术魅力。


辽代木雕水月观音像 美国纳尔逊博物馆藏


大同下华严寺 合掌露齿菩萨立像

辽代

辽代观音继承了盛唐时期的风格,面相丰满适中,体态婀娜,神态自然,比例适度,具有淑女的气质。

金代

金代观音造型与宋辽两代有所不同,整体显得较为繁琐,表现出一种颓萎的气息。虽然保持了传统的写实风格,但服饰衣褶的处理略显繁复。

元代

元代观音多数为赤裸,仅有简单的璎珞、臂钏等装饰,形象上接近印度形式。衣纹质感不足,面部缺乏传神的联系,显示出形式化的衰退迹象。


元代观音坐像 弗利尔美术馆藏


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

明代

明代观音造型继承了宋代的风格,更接近盛唐时期的特征。观音头戴花冠、面相丰腴、衣纹随着身体动势凸起凹入真实性很强;衣纹组合疏密有致、线条舒展,更能衬托出观音丰满的体态。明代观音像感人的艺术魅力,还表现在她们不仅是世俗化了的女性,而且塑造的是中国封建时代美女的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明代木雕菩萨坐像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


平遥双林寺明代彩塑观音像


繁峙公主寺明代彩塑水月观音像

清代

清代观音形象比明代更接近世俗,主要特征是颊丰额满、额部平板,双眉细长、鼻高且直、宽肩细腰。服饰多为当时的装饰,在技法处理上,衣纹表现极为真实,服饰贴体,显得较为轻柔,衣纹随着动态自然流畅,真实感很强。


清早期“石叟”款铜嵌银丝观音像


清 寿山石雕持卷观音像


清 黄杨木雕如意观音像

近现代: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工艺美术逐渐萎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工艺美术全面复苏,观音造型主要继承唐宋时期的艺术风格,新一代工艺美术大师赋予了新的特色,作品思想性、情节性更加突出,注重人物传神,强调观音造型比例、结构的准确性,身段形体优美,追求内心刻画和精神气质,衣纹符合人体内在的结构变化,工艺雕刻也融入了现代美学元素,从解剖透视入手,分面塑造形体,从而使作品更有了符合现代审美观点的生动性。


民国 粉彩观音像


民国 德化窑观音坐像


民国沉香木雕观音立像


当代 袁师永清刀木雕观音立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