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蟠桃大姜:养生界的“人参”
平度蟠桃大姜:养生界的“人参”
相传很久以前,山东平度蟠桃山附近住着几户人家,其中有一户单身老汉,有一年的年三十晚上,从武夷山来了一位化缘的和尚,住进老汉家里。年后清明时节,和尚动身去崂山,临行前,将一块形似“老虎爪子”的物件送给老汉作为纪念,并言称其能祛风寒、治腹痛等疾病,嘱咐一定好好保存。和尚走后,老汉几次试之,果然灵验。于是,邻人一旦肚子痛,患感冒,他就从“老虎爪子”上切一点给患者煮水喝,病痛就会好转。
时间久了,“老虎爪子”只剩下一小块了,老汉自忖,既是宝物,不能让它失传。他忽发奇想,将它埋在水缸边的地里吧。数日后,水缸旁边长出了一棵似篙非篙、似竹非竹的奇草。老汉认定这棵草就是“老虎爪子”长成的,心中欣喜,精心管理,并插一把麦草为其遮阴。秋后,他将这棵草刨出来一看,根部长出了大小不一的“老虎爪子”。老汉把这些“老虎爪子”掰成若干块,分给这里的其他人种植。人们在种植时,也仿照老汉的做法,在旁边插上一把麦秆,作为记号,这种遮阴方法,一直延续至今。
传说的年代无法考究。据史料记载,平度农民种植大姜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经过近500年的选种培育和提纯复壮,逐渐形成一个具有适合当地生长特色的品种,因原产地位于平度北部蟠桃山一带,故称蟠桃大姜。
蟠桃大姜一般株高0.81米,根系不发达,一般每个姜块只能生79条肉质根和少量须根,入土较浅,根系分布在土壤0~30厘米处,对肥水的吸收能力弱。根茎姜球数较少,姜球肥大,其上节稀而少,多呈单层排列,生长旺盛时,亦呈双层或多层排列。根茎外形美观,刚收获的鲜姜黄皮、黄肉,经贮藏后呈灰土黄色,辛香味浓,辣味较片姜略淡,纤维少。产量高,个体大,在平度举办的姜王大赛中,获得“姜王”称号的大姜,重量达4.675千克。
1993年,蟠桃大姜在泰国曼谷农产品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银牌”奖,1996年4月,平度市大姜产区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大姜之乡”,2008年,获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10年,国家质检总局对蟠桃大姜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1年,农业部批准实施农产品地理保护登记,保护地区域大姜种植面积5万亩,涉及平度李园、东阁、仁兆、南村等多个镇、街道。
蟠桃大姜之所以被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一个重要原因是气候因素,平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温差较大,光照充足,降雨量适中,有利于大姜的生长和养分的积累。此外,大姜产区为山前冲积平原和大沽河水系冲积平原,土层深厚、水质好、肥力高,以壤土和沙壤土为主,土质松软,通气排水良好,保水保肥、地下水丰富,土壤及水中可溶性钾等微量元素含量较高,土壤pH 6.5左右。正是在这特定的气候和生态条件下,通过农民长期实践栽培,不断完善栽培管理技术措施,提高大姜品种的农艺性状,培育出了品质优良受到国家关注的特色品种。
营养价值高,药食同源赛参汤
蟠桃大姜以肉质肥厚姜块大、颜色鲜黄有光泽、辛辣适中口感好等优良特性而驰名中外,兼有食用、药用、保健多重功效。
从食用上看,大姜营养丰富,除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矿物盐外,还含有姜蒜素、姜油酮、姜烯粉和姜醇等,可做香辛调料,有去腥、去膳、增鲜、添香、清口之功效。口味醇,不论炒吃、腌制、作佐料,还是加工成姜糖、姜干等产品,均具有香辣适中的独特风味。
从药用上看,大姜是良好的中药材,《本草纲目》中记载:“姜辛而不荤,驱邪辟恶,生啖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可疏可和,可果可药,其利博矣”。中医把姜、葱、蒜、薤、韭谓之五辛,可抑制肠内异常发酵,促进气体排泄,增强血液循环。具有温暖、发汗、止嗝、解毒等作用,可作健胃、镇吐、去寒、防暑、发汗剂。医药研究和实践还发现大姜具有防氧化、抗衰老的作用,有助人体延年益寿,具有较高的保健和医药价值,如中药处方中,大姜和红枣是防治感冒不可或缺的药引,同时具有降血压、血脂、防治血栓的功效,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功能。
大姜还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谚语有:“上床萝卜下床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冬食姜祛寒,夏食姜解毒”“一杯姜茶,胜过参汤”“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晚上吃姜,如吃砒霜”等食养口诀。宋代诗人苏轼在《东坡杂记》中记述杭州钱塘净慈寺80多岁的老和尚面色童相,“自言服生姜40年,故不老云”,生姜的保健疗效由此可见一斑。
正是因为蟠桃大姜宜食、宜药,在那个“吃饱饭”还是百姓心目中头等大事的年代,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作“人间仙草”。药食同源的大姜,不仅在我国民间备受推崇,在中亚、欧洲、美洲等国家同样很受欢迎。
种植效益好,科技助推创高产
近年来,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当地政府提出“品牌化”的思路,着重提升生产环节,推进绿色发展。2007年,按照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要求,建立了大姜生产示范基地,大力推广大姜水肥一体化等节本增效技术,引导姜农按照无公害大姜生产技术规程操作,推广宣传控释肥、缓释肥、配方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普及轻简化、安全化栽培技术,产量显著提高。
在土壤修复上使用“化疗”技术。近年来,受大姜重茬、土壤中病菌和线虫不断积累影响,赖皮、姜瘟、黄死苗等多有发生。为解决农民困扰,农业部门使用了包含土壤消毒、土壤修复的土壤消毒组合的“化疗”技术,高效快速杀灭土壤中细菌、线虫、杂草、土传病毒、地下害虫等,既可向土壤中施用化学农药,也可利用干热或蒸汽进行土壤消毒。在消毒之后,进行土壤修复,补充有益菌。使用该项组合技术基本控制了大姜病害,提高了产量,每亩增产40%,亩增收至少可达6000元左右。
在姜种上使用“超声波”技术。为促进姜种发芽,推广使用了“超声波”,播种前采用超声波将姜种“超”一下,利用其机械效应、热效应和空化效应,促进种姜内部生化反应。在不引起基因突变的前提下,种姜吸水量和吸水率明显提高,发芽周期进一步缩短,抗病性和抗逆性显著增强。经技术人员测产,相比同时种植的常规大姜增产15%~30%。
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针对大姜喜水喜肥的特点,通过滴灌浇水施肥,既节省了水肥成本,又降低了土地污染,每亩产量可达1.4万斤以上。按照2020年鲜姜每斤4元的收购价格,一亩大姜收入达到5万~6万多元,去掉灌溉、肥料、人工等投资,每亩纯收入达到3.5万元左右。即便在平常年份,每亩收入仍可达2万多元。
种植工序多,生长周期需呵护
每年清明前后都是大姜种植繁忙时期,大姜种植过程繁多,据当地种植户介绍,侍弄大姜,从种植到收获讲究精心、细心,不亚于“养娃娃”。
种植环节需要八道工序,首先要留足姜种催芽,在清明前一个月选择姜块肥大、丰满,皮色光亮,肉质新鲜,不干缩、不腐烂、不受冻、质地硬,无病虫危害的健康姜块放到恒温库或地窖中,在1825℃温度条件下,催发足够“壮实”的姜芽。然后,翻地、施肥、开沟是播种前处理程序,翻地要打破犁底层,使用经过杀菌处理了的鸡粪等土杂肥做基肥,以保持土壤疏松,利于收获。再后,开沟行距6065厘米,沟深30厘米,要求沟直、均匀;播芽、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