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海上风电平价时代的崛起
“十四五”海上风电平价时代的崛起
“十四五”期间,我国海上风电产业迎来重大转折点。根据国家政策调整,新建海上风电项目将不再享受中央财政补贴,这意味着海上风电正式步入平价上网时代。这一政策变化不仅考验着行业的生存能力,更驱动着整个产业链加速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政策转向:从补贴到平价
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2021年新能源上网电价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自2022年1月1日起,新核准的海上风电项目全部实行平价上网。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海上风电行业告别了依赖补贴的发展模式,正式迈入市场化竞争的新阶段。
平价上网意味着海上风电项目的上网电价将与传统燃煤发电持平,不再需要国家补贴。这无疑给行业带来了巨大挑战。据统计,2021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6.9GW,创历史新高,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开发商为了赶上补贴末班车而抢装的结果。随着补贴的取消,2022年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骤降至2.09GW,市场出现明显回调。
然而,挑战中也蕴含着机遇。平价上网政策倒逼行业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推动海上风电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正如三峡集团董事长雷鸣山所说:“平价上网将加速海上风电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有利于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技术创新:平价时代的破局之道
在平价时代,技术创新成为海上风电降本增效的关键。近年来,我国海上风电技术取得显著进步,多项创新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大容量机组是降低度电成本的重要途径。2023年,中国海装成功研制出20MW海上风电机组,刷新了全球单机容量纪录。大容量机组不仅提高了发电效率,还减少了单位容量的建设成本。以三峡阳江沙扒海上风电场为例,该项目安装了269台大容量风电机组,年发电量达5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150万吨。
漂浮式风电技术是未来深远海开发的关键。与固定式基础相比,漂浮式风电具有水深适应性强、环境影响小等优势。2022年,我国首个漂浮式海上风电平台“三峡引领号”在广东阳江海域成功并网,标志着我国掌握了漂浮式风电的关键技术。目前,多家企业正在推进更大容量的漂浮式风电项目,预计到2025年将实现商业化应用。
智能化运维是提高风电场可靠性的关键。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实现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测和故障预警,降低运维成本。例如,国家电投山东半岛南U1场址项目创新设计了模块化海上升压站,不仅节约了用海面积和建设成本,还提高了运维效率。
产业链协同:构建竞争优势
海上风电产业链涉及众多环节,包括风机整机制造、叶片、齿轮箱、轴承、海底电缆、施工安装等。目前,我国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但部分关键部件仍依赖进口,存在“卡脖子”风险。
为应对这一挑战,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发挥引领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例如,三峡能源发起成立“海上风电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机厂商、科研机构、零部件供应商等,共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广西北海,三峡集团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海上风电产业园,吸引多家产业链企业落户,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尽管如此,产业链仍面临一些短板。例如,风电机组关键部件的国产化率有待提高,柔性直流送出技术需进一步降本,深远海施工装备亟待升级。对此,业内专家建议,应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和国产化替代。
未来展望:引领全球海上风电发展
展望未来,海上风电将在我国能源转型和海洋强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到2025年,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将达到4500万千瓦以上。长远来看,到2060年,海上风电装机有望突破10亿千瓦,成为沿海地区重要的电力来源。
为实现这一目标,行业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 加快深远海风电开发,突破远距离输电技术瓶颈
- 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提高关键部件国产化率
- 加强智能化运维体系建设,提高风电场运行效率
- 探索海上风电与其他海洋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
海上风电不仅是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海上风电将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