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江大桥67周年:AI重现建设场景,致敬“六人组”开创精神
武汉长江大桥67周年:AI重现建设场景,致敬“六人组”开创精神
2024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迎来了它的67岁“生日”。在它“生日”前夕,湖北日报运用AI技术,首次“复活”了大桥建设时的场景,让公众得以穿越时空,亲眼见证这座“万里长江第一桥”的诞生过程。
“六人组”的青春岁月
1952年,年仅23岁的赵煜澄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被调到武汉大桥设计组。与他一同前来的还有5位同校校友,他们组成了武汉长江大桥设计“六人组”。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年轻人,肩负起了设计这座开创性工程的重任。
赵煜澄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我们六个人,白天跑现场,晚上画图纸,常常通宵达旦。没有电脑,全靠手工计算和绘图。为了一个数据,我们常常要算到天亮。”
AI技术重现历史瞬间
湖北日报运用AI技术,将尘封的历史照片转化为动态影像,让公众首次清晰直观地看到大桥建设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从打桩到建桥墩,从安装铆钉到最终合龙,每一个细节都被生动还原。
这一创新报道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中铁大桥局员工朱剑说:“以前听说过很多大桥建设的故事,但这次是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大桥如何打桩、如何建桥墩的场景,非常震撼。”
一座桥,几代人的记忆
武汉长江大桥不仅是一座交通设施,更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和情感。桥工段大桥工区班长潘雪松说:“老一辈真是厉害!70年来百万颗铆钉无一松动,这种工匠精神令人敬佩。”
新武汉人邵子扬回忆道:“2010年,第一次坐火车经过武汉长江大桥;2012年,第一次坐船从大桥下穿过;2016年,参加首届武汉马拉松第一次跑过大桥……这座大桥承载了太多我与这座城市的美好回忆。”
精神传承,继往开来
“六人组”成员周璞的儿子周一桥在留言中写道:“七十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的桥梁建设事业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现在已经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寄望后来者以前辈们为榜样,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为祖国建设更多更好的桥梁!”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者们用青春和智慧,开创了中国现代桥梁建设的先河。如今,他们的精神正激励着新一代桥梁建设者,继续在世界桥梁建设史上书写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