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血压患病率近三成,新药研发助力防控升级
我国高血压患病率近三成,新药研发助力防控升级
2024年3月,美国FDA批准了一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药——阿普昔腾坦(aprocitentan),这是近40年来首个基于全新机制的降压药物。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为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再次凸显了药物治疗在高血压防控中的重要地位。
高血压:中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
高血压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慢性疾病之一。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7.5%,估算患病人数约2.45亿。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一数字仍在持续攀升。从地域分布来看,华北和东北地区患病率最高,分别达到33.3%和32.7%。男性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30.8% vs 24.2%),农村地区患病率也高于城市(29.4% vs 25.7%)。
高血压不仅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还与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慢性肾病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据统计,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已成为导致国人死亡的前两位病因,而高血压正是其重要诱因。因此,有效控制血压,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防控的重要任务。
药物治疗:高血压防控的关键武器
目前,药物治疗仍是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临床上常用的降压药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 钙通道阻滞剂(CCB):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等,通过扩张血管降低血压,适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依那普利、贝那普利等,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扩张血管,适合慢性心力衰竭和糖尿病肾病患者。
-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氯沙坦、缬沙坦等,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降低血压,适用于不能耐受ACEI的患者。
-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通过减慢心率和减弱心肌收缩力降低血压,适合伴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患者。
- 利尿剂:如氢氯噻嗪、螺内酯等,通过排钠利尿减少血容量,适用于老年高血压和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
药物治疗不仅能有效控制血压,还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研究显示,降压治疗可使脑卒中风险降低35%-40%,心肌梗死风险降低20%-25%,心力衰竭风险降低50%以上。因此,合理使用降压药物,提高血压控制率,是降低心血管疾病负担的关键。
公共卫生政策:推动高血压防控的有力保障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高血压防控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高血压管理的主战场,承担着重要职责。各地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模式,如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的“三高共管、六病同防”模式,重庆市沙坪坝区的医防“五融合”模式等,取得了良好成效。
然而,我国高血压防控仍面临诸多挑战。据统计,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仅为46.9%,治疗率为40.7%,控制率更是低至15.3%。即使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血压控制率也只有37.5%。这表明,尽管我国高血压防控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巨大提升空间。
未来展望:新药研发与综合防控并重
面对高血压这一重大公共卫生挑战,新药研发和综合防控策略缺一不可。在新药研发方面,近年来已取得重要突破。除了阿普昔腾坦,直接肾素抑制剂SPH3127也已完成III期临床试验,显示出良好的降压效果和安全性。这些新药的问世,将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提高血压控制率。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高血压防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医疗机构、患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未来,应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公众健康意识,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完善医保政策,促进药物可及性,实现高血压的早发现、早治疗、早控制。
高血压药物治疗在公共卫生防控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随着新药研发的不断推进和公共卫生政策的持续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高血压这一重大公共卫生挑战将得到有效应对,心血管疾病负担将显著降低,公众健康水平将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