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密支付:便捷还是陷阱?揭秘移动支付的安全隐患
免密支付:便捷还是陷阱?揭秘移动支付的安全隐患
“先用后付、免密支付就是‘吞钱高手’!”近日,深圳消费者彭女士吐槽,自己不知何时“误点”就开通了这个设置,收到快递才发现,家里3岁的小朋友也可以网络购物。记者调查发现,免密支付、先用后付、极速付款、小额自动扣费等网络支付设置,这些支付手段在为网购服务提供便利的同时,却让不少消费者头疼不已,甚至有时候一不小心误操作就掉进陷阱,“莫名其妙”就花了钱。(9月12日《工人日报》)
免密支付:便捷与风险并存
免密支付,顾名思义,就是在进行小额支付时,用户无需输入支付密码,系统会自动完成交易。这一功能特别适合在便利店、餐厅等场景中使用,让支付变得更便捷。只要你在微信中绑定了银行卡并开启了免密支付功能,就可以享受到这种快速付款的体验。
然而,这种便捷性也引发了人们对安全的深入思考。对于一些用户来说,手机一旦丢失或被盗,可能导致资金被他人轻松转出。因此,关闭该功能成为许多用户的选择,以减少潜在的风险。
案例频发:免密支付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消费者李女士在查看支付宝收支明细时,发现一笔来路不明的自动扣款,与客服沟通后得知,是因为点击了某购物平台上的抽奖链接,跳转至第三方支付平台后被自动扣款。未购买任何服务却因免密支付“被消费”,李女士气不过,投诉到中国消费者协会,追回了扣款。
像这样因事主开通“免密支付”功能而被盗刷的案例不在少数。今年5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免密支付、自动扣款已成为诱导消费的主要元凶。一些网络保险销售广告以低价或免费为诱饵,诱导消费者购买或体验后连续自动扣款;有的短视频平台推送离奇浮夸的“微短剧”,以极低价格诱导观众观看并默认开通免密支付,自动播放下一集并按集扣费。
截至5月末,在网络投诉平台“黑猫投诉”的累积案例中,有近5万条投诉中包含搜索词“免密支付”,涉及众多网络平台和应用。大量投诉反映用户在不知情或未经同意的情况下被“私自”开通免密支付,也有用户在不知情时被免密扣款、盗刷。
用户如何保护自己?
关闭免密支付的具体步骤
关闭微信免密支付的步骤简单清晰,用户只需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操作: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菜单中的“我”选项,进入个人主页。
- 在个人主页中,找到并点击“钱包”,进入微信支付界面。
- 在钱包页面向下滑动,寻找“支付设置”并点击。
- 在支付设置中,找到“免密支付”,进入该选项。
- 在免密支付页面,找到开关按钮,将其切换至关闭状态。此时,系统可能会要求您输入支付密码以确认。
- 完成上述操作后,系统会提示您免密支付已成功关闭,再返回支付设置页面确认该功能已不再启用。
其他安全防护措施
除了关闭免密支付,用户也可以采取更多措施以增强账户安全:
- 设置复杂的支付密码,不要使用容易被猜测的组合。
- 在微信的安全设置中启用二次验证,在进行大额支付或更改账户信息时,进行额外验证。
- 定期更改密码,防止账户被他人攻击。
- 注意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避免钓鱼攻击。
平台和商家的责任
免密支付不能“免”掉安全。这既是一种常识认知,更为相关法律法规所规制。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如果平台、商家免密支付、极速付款等设置导致消费者不能全面有效知悉商品和服务真实情况,无法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一项服务,被其设置强行消费,则侵犯了消费者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理应为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今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重点细化了经营者义务,对自动续费等新领域的新问题作出了专门的规定,被认为也有助于引导经营者合法合规提供免密支付等服务。而此前公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进一步厘清了支付产业各方权利义务和责任边界,赋予监管部门依法行政权力,标志着支付行业发展进入崭新阶段。对于利用免密支付漏洞进行违法犯罪的行为,应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的震慑力。引导支付机构树牢“合规就是生产力和竞争力”的经营理念,防止违规经营,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平台、商家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醒目的方式明确告知消费者“免密支付”的开通条件、风险及取消方式,同时优化取消流程,确保消费者能够轻松关闭该功能。政府部门也要加强对“免密支付”侵权问题的关注,健全监督治理机制,通过约谈指导、立案查处、责令整改、通报曝光等方式对相关平台、商家进行制约、惩戒,推动行业自律,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与市场秩序,共同构建一个安全、高效的支付环境。
未来展望:在便捷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
免密支付的安全性问题,本质上是在便捷性和安全性之间寻求平衡。一方面,移动支付的普及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免密支付作为提升用户体验的重要功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如何在享受便捷的同时保障资金安全,是用户、平台和监管部门共同面临的挑战。
对于用户而言,提高安全意识,合理使用免密支付功能,定期检查账户安全,是保护自己财产安全的关键。对于平台和商家,应更加注重用户权益保护,透明化免密支付的开通和取消流程,避免误导和欺诈行为。监管部门则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为移动支付营造安全的环境。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免密支付的安全问题是一个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解决的课题。只有在便捷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才能真正实现移动支付的可持续发展,让用户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能安心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