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rus球囊导引导管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技术革新与临床突破
Walrus球囊导引导管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技术革新与临床突破
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近年来,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一种新型的球囊导引导管——Walrus球囊导引导管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正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将详细介绍Walrus球囊导引导管的工作原理、临床应用效果以及未来展望。
Walrus球囊导引导管的工作原理
Walrus球囊导引导管是一种创新的神经介入手术器械,其主要特点是通过球囊充盈实现近端血流控制或逆转。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这种技术可以有效防止血栓和斑块逃逸,从而减少缺血性事件的发生。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 通过桡动脉或股动脉入路,将Walrus球囊导引导管送至颈总动脉远端。
- 在微丝或微导管的引导下,穿过颈动脉病变段。
- 排气后注入造影剂充盈球囊,封堵近端血流。
- 进行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
- 手术完成后,泄压并撤出球囊导引导管。
临床应用效果
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评估了Walrus球囊导引导管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研究纳入了110例患者,其中72.7%为择期手术,27.3%为急诊手术。所有患者均存在重度颈动脉狭窄(中位数90%)。研究结果显示:
- 手术成功率:技术成功率100%,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
- 影像学结果:90.7%的患者在术后立即显示支架放置后狭窄改善>50%。在末次影像学随访中(中位随访时间4.2个月),64.3%的患者狭窄改善>50%。
- 患者预后:eCAS组(择期手术)和tCAS组(急诊手术)的患者最后一次随访的良好预后率分别为95.3%和82.6%(根据mRS评分评估)。
- 并发症: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为0.9%,远期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8%。其他并发症包括血管剥离(1.8%)、支架内狭窄(1.8%)和出血性并发症(3.6%)。
另一项针对13例患者的单中心研究进一步验证了Walrus球囊导引导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所有手术均成功完成,无显著穿刺部位并发症。患者平均桡动脉直径为2.51mm,所有患者均未因血管直径问题被排除。术后随访未观察到桡动脉并发症,患者功能恢复良好。
病例分析
以一例67岁男性患者为例,该患者因“发作性晕厥2周”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和吸烟史。术前DSA显示右侧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右侧孤立性大脑中动脉,前交通开放,左向右代偿供血。手术过程如下:
- 5F 125cm多功能导管携8F 0.087in Fluxcap®球囊导引导管送至右颈总动脉远端。
- 保护伞顺利通过病变段至C1远端释放。
- 排气后予以0.6ml造影剂注射充盈BGC,封堵近端血流。
- 使用3×30mm球囊进行预扩张,随后释放8-6×40mm Protégé RX颈动脉支架。
- 支架释放后造影显示右侧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明显改善,血流速度良好。
术后复查颅脑CT未见新发梗死,颈动脉彩超示支架内血流通畅,患者术后3天出院。
未来展望
Walrus球囊导引导管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展示了其在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的潜力。然而,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来优化其使用方法和适应症。例如,对于不同解剖结构的患者,如何选择最佳的球囊充盈时机和压力;在急诊手术中,如何平衡血流控制和手术时间;以及长期随访中,如何评估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等。
此外,虽然《柳叶刀》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使用球囊导引导管取栓的效果不如传统导管,但该研究主要针对取栓手术,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适应症不同。因此,Walrus球囊导引导管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前景仍然值得期待。
总之,Walrus球囊导引导管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选择,其在控制近端血流、防止血栓逃逸方面的优势,为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预后提供了新的可能。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和临床经验的积累,相信这一创新技术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