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总局出手整治电视“套娃”收费:年底将见成效
广电总局出手整治电视“套娃”收费:年底将见成效
“连着机顶盒,还只能是电视台放啥看啥,搜索出来的几乎都要钱。”“开了会员,但是看儿童的动画又要另外付费,有些电影又要另外单价购买。”“早该整顿了,看个电视都生怕掉入收费陷阱。”……这些是不少电视用户的真实反馈,也是近年来电视“套娃”收费现象引发的普遍困扰。
什么是电视“套娃”收费?
所谓“套娃”收费,指的是电视内容提供商通过多层次、嵌套式的收费模式,让用户在基础收视费之外,还需支付额外费用才能观看某些节目或频道。这种模式下,用户往往需要购买多个会员服务,或者为特定内容单独付费,导致实际支出远超预期。
整治行动来了!
针对这一现象,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多部门启动了专项治理行动。根据部署,此次整治行动将聚焦解决“收费包多、收费主体多、收费不透明”等问题,要求在年底前取得显著成效。
整治行动的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电视“套娃”收费现象愈演愈烈,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对电视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据统计,2023年底全国有线电视和IPTV缴费用户数较9月份分别净增78.47万、429.13万,但收视率整体呈上升趋势,直播频道收视活跃度近4个月持续增长,累计涨幅约13.6%。这一数据反映出,虽然用户数量有所增长,但实际观看体验并未得到改善,用户粘性仍然较低。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套娃”收费模式的盛行,导致电视开机率持续下滑。许多用户选择转向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进一步压缩了电视产业的生存空间。数据显示,近年来电视开机率严重下滑,这一趋势背后,电视机开机流程的繁琐与节目内容“套娃”式收费难辞其咎。消费者在面对层层嵌套的收费陷阱时,往往感到困惑与不满,许多人在不明不白地被收费后,开始选择远离电视,转向手机等更为便捷、灵活的娱乐方式。这种消费习惯的转变,无疑对电视产业构成了严峻挑战。
消费者怎么说?
在社交媒体上,关于电视“套娃”收费的吐槽屡见不鲜。“不要说老人现在想看电视难,年轻人看电视有时都不知咋操作。”“现在电视机硬件便宜了,内置的软件却贵了!所以电视机放在客厅成了摆设!”“智能电视‘套娃式’收费:吓走年轻人,困住银发族。”这些声音反映了消费者对当前电视收费模式的普遍不满。
专家怎么看?
专家认为,电视“套娃”收费现象是互联网时代电视内容传播遇到的新问题。传统媒体时代,观众可以自主选择电视频道进行消费,这是电视信号开放性赋予观众的便利条件。网络时代,电视媒体与网络平台出于各自的利益考量,机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绑架了观众(用户)。
重庆大学教授刘海明指出,电视内容资源属于公共产品,内容的传播应遵循开放性原则。观众收看节目产生的收视率或者流量,已经为传播机构带来广告收益,服务机构不应再向观众(用户)收取额外的费用。事实上,电视观众缴纳了视听费,如果再被要求接纳会员制,为部分内容再度付费,电视信息消费的观众(用户)就像套圈游戏中的靶子,他们被牢牢地套在电视内容资源消费的怪圈中,每个人都成为电视“套娃”收费现象的受害者。
整治行动的预期效果
目前,整治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广电总局的监测数据显示,各指标合格率均已超过96%。这一成果不仅为消费者营造了一个更加清朗的消费环境,也为提升电视开机率和使用体验奠定了基础。
未来展望
治理“套娃”收费,提升开机率,是保持电视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政府监管部门应继续加大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确保消费者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另一方面,电视产业自身也应积极寻求变革与创新,优化开机流程,提升节目内容质量,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使用体验。只有这样,才能重新赢得消费者,让电视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此外,电视产业还应加强与互联网、新媒体等领域的融合与合作,探索多元化的盈利模式,以应对使用习惯改变带来的挑战。通过跨界合作与创新发展,电视产业不仅能够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还能为消费者带来更加丰富、多元的娱乐选择。
如何参与整治行动?
为了更好地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广电总局专门整合并公示了全方位的“双治理”投诉渠道,包括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所在省(区、市)广播电视行政部门、主要市场主体的三大投诉渠道。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购买的产品和服务,通过相应市场主体的客户服务渠道进行投诉。
治理电视“套娃”收费现象,不仅关乎消费者权益,也关系到电视产业的长远发展。我们期待通过此次整治行动,能够真正解决这一困扰消费者多年的问题,让电视重新成为家庭娱乐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