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头到101头,天鹅洲开创长江江豚迁地保护成功模式
从5头到101头,天鹅洲开创长江江豚迁地保护成功模式
在长江“九曲回肠”的荆江北岸,湖北省石首市北部,有一片被誉为“生态旅游天堂”的土地——天鹅洲。这里不仅是557种野生动植物的乐园,更是长江江豚的避风港。作为我国首个长江豚类迁地保护区,天鹅洲保护区自1992年成立以来,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成功将江豚种群数量从最初的5头增至101头,成为长江江豚保护的典范。
天鹅洲保护区位于长江“九曲回肠”的之地,江汉平原、滩涂湿地、长江故道蕴藏在天鹅洲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多偏北风,天气寒冷、干燥;夏季多偏南风,天气炎热;春季、初夏、晚秋多降水,常出现春雨、梅雨和秋雨。 沉水植物天鹅洲长江故道湿地自然保护区属典型的近代河流相冲积、洪积物堆积而成天鹅洲经济开发区的洲滩平原,土壤形成的历史不长,成土母质以砂质粘土为主,发育的土壤为草甸土土类。天鹅洲资源丰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重要的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天鹅洲拥有野生动植物557种,拥有野鸟155种,除麋鹿、江豚(白鳍豚)外,还有白鹭、猴面鹰、中华鲟、娃娃鱼等国家(或省级)珍稀保护动物。开发区辖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鹅洲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生态旅游天堂”。有重要的科研、文化、生态、旅游价值。
从5到101:迁地保护的成功实践
1990年,天鹅洲保护区从长江捕获5头江豚,放入天鹅洲长江故道。这一开创性的迁地保护尝试,为江豚种群的恢复开创了先河。经过30多年的自然繁殖,2021年普查时发现江豚数量达到101头。这一成果不仅证明了长江故道非常适合江豚生存,也使得天鹅洲长江故道成为国家鲸类研究的重要基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前来考察研究。
科技赋能:智慧化保护区建设
近年来,保护区积极推进智慧化建设,实现了红外、夜视监控全覆盖。长江干流关键地域均设置了高清探头,有效防范了非法捕捞等行为。全面禁渔后,众多渔民转变为护鱼人,共同守护着这片美丽的土地。他们每天骑着摩托车在长江故道上巡护,制止非法捕捞、非法开垦、洲滩放牧等行为。
创新突破:人工繁育与野化放归
在天鹅洲保护区,人工繁育和野化放归工作取得了重要突破。2008年,一场雨雪冰冻灾害导致22头江豚被困冰下,保护区紧急破冰救豚,并将其中两头伤势较重的幼豚送入人工饲养繁育网箱。这一事件推动了保护区人工繁育技术的发展。如今,保护区不仅成功繁育了多头江豚,还于2023年首次开展迁地保护长江江豚野化放归工作,4头江豚被分批放归长江,成功融入野生种群。
天鹅洲保护区在江豚保护方面的创新实践备受国际关注。保护区发明的网箱豢养江豚和网箱江豚繁育技术分别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作为全球小型鲸类迁地保护的成功范例,天鹅洲保护区的经验为世界鲸豚保护提供了中国智慧和方案。
从“保种”到“输出”:助力长江江豚种群恢复
随着保护工作的深入,天鹅洲保护区开始向其他迁地保护区和保护场所输出江豚。自2015年以来,我国组织了多次保护区之间不同江豚种群之间的个体交换,比如,12头鄱阳湖江豚安家湖北,以改善江豚遗传结构,丰富江豚的遗传多样性。此举能够加强江豚种群的可持续发展,是长江江豚保护的一大成就。
天鹅洲保护区的成功经验表明,通过科学保护和持续努力,长江江豚这一珍稀物种的生存状况正在逐步改善。未来,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的深入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长江江豚将在更广阔的水域中自由嬉戏,重现“江豚逐浪”的美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