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荣成天鹅湖:16年生态修复打造“东方天鹅王国”
山东荣成天鹅湖:16年生态修复打造“东方天鹅王国”
每年冬季,山东荣成天鹅湖都会迎来一群特殊的“客人”——成千上万只大天鹅从西伯利亚、蒙古国等地长途跋涉而来,在这里度过长达半年的越冬时光。这片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的湖泊,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精心的生态保护,成为“东方天鹅王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
天鹅湖的自然馈赠
荣成天鹅湖为何能成为天鹅的越冬天堂?这要归功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天鹅湖地处北纬37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在12℃左右,为天鹅提供了舒适的栖息环境。更重要的是,这里水草丰美、鱼虾肥硕,尤其是天鹅喜爱的食物——鳗草,为它们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
科学守护“海底草原”
然而,这片美丽的家园也曾面临危机。上世纪70年代,为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当地将天鹅湖海域与外海相通的流口堵上,导致水体交换能力变差、水质下降,鳗草大面积退化。幸运的是,一群海洋科学家的到来,为天鹅湖的生态修复带来了希望。
2008年冬天,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张沛东与团队成员来到天鹅湖调研。面对昔日成百上千只大天鹅翩跹起舞的景象不再,他们决定投身于海草床的修复工作。经过10年的潜心调查,团队对鳗草的生长特性有了清晰的认识,为后续修复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科技小院车间,可以看到鳗草种子保存池内浸泡着密密麻麻的种子,似一颗颗绿色麦仁。“鳗草种子在自然环境中留存率低,这些都是我们从不同海区人工采集来的。”张沛东从水中拎起一包种子,“种子整理后,可以通过人工播种的方式,投放到自然水域。”
相比陆地播种,海底作业难度大大提升。“海草种子很轻,撒进海里,会受水流冲击漂到岸边或者深水区,或者被动物吃掉,就没法萌发。”张沛东说,他们自创了麻袋装种、纱布包种和泥块裹种等播种方法,大大提高了种子成活率。
经过16年的努力,张沛东团队在天鹅湖成功修复了2万多亩“海底草原”,不仅为天鹅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也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2022年,由中国海洋大学师生团队牵头编制的行业标准《海草床建设技术规范》获农业农村部批准发布,为我国海草床生态修复提供了技术依据。
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
在荣成市的共同努力下,天鹅湖周边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全面改善。通过综合整治沿海和湖泊环境,建设观赏平台和休闲驿站,不仅为天鹅提供了安全的栖息地,也为市民和游客创造了亲近自然的机会。
如今的天鹅湖畔,海草房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每年冬季,当第一群天鹅抵达时,整个城市都会为之欢腾。市民们自发组织保护天鹅的活动,游客们则在观赏平台上静静欣赏,生怕打扰到这些优雅的生灵。
荣成天鹅湖的成功实践,不仅为我国的生态保护事业树立了典范,也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正如《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易卜拉欣·蒂奥所评价的那样:“中国防沙治沙工作将长远规划目标与有效方法措施相结合,将生态效益与经济利益相结合,将现代技术与传统知识相结合,通过积极行动让土地真正恢复健康。”
在这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里,每一只翩翩起舞的天鹅都在诉说着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这片美丽的家园,让“东方天鹅王国”的美誉永远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