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防治双突破:新型镇痛药获批,疫苗发现新功效
带状疱疹防治双突破:新型镇痛药获批,疫苗发现新功效
带状疱疹,这种俗称“缠腰龙”的疾病,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再激活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皮肤病。据统计,90%以上的成人体内都潜伏有这种病毒,大约三分之一的人会在一生中患上带状疱疹。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带状疱疹已成为中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
带状疱疹不仅会引起皮肤上的疱疹,更可怕的是它带来的神经痛。这种疼痛被患者形容为“针刺、刀割、火烧、电击”,甚至“会呼吸的痛”,可持续数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此外,带状疱疹还可能引发耳聋、失明、面瘫等严重并发症。
面对这一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我们该如何应对?近期,两种新方法引起了广泛关注:一种是海思科的新型镇痛药克利加巴林胶囊,另一种是牛津大学研究的重组带状疱疹疫苗Shingrix。它们分别代表了治疗和预防两种不同策略。
海思科新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新选择
今年7月,海思科的苯磺酸克利加巴林胶囊获批新适应症,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这是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种常见类型,我国约有400万患者。
克利加巴林胶囊是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结构衍生物,可以与钙离子通道α2δ亚受体结合,具备高靶点选择性、强效镇痛、长效镇痛等特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对中至重度患者疗效更佳,且无需滴定给药,使用更加便捷。
临床上常用的PHN一线治疗药物普瑞巴林和加巴喷丁,都需要滴定给药(即先服用小剂量,耐受后再逐步增加至治疗剂量),存在疗效不佳、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等问题。相比之下,克利加巴林胶囊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更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成为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首选用药的潜力。
牛津疫苗:预防带状疱疹的新突破
如果说海思科的新药是治疗领域的进步,那么牛津大学的研究则带来了预防方面的重大突破。近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发现重组带状疱疹疫苗Shingrix不仅能有效预防带状疱疹,还能显著降低痴呆症风险。
研究团队通过对超过20万人的长期追踪分析发现,接种Shingrix疫苗后,六年内痴呆症的诊断率降低了至少17%。这意味着在无痴呆症的状态下,平均每人可多享有164天以上的健康生活,甚至更长。
这一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带状疱疹主要威胁老年人群,而痴呆症同样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如果通过接种疫苗既能预防带状疱疹,又能降低痴呆症风险,无疑将为老年人的健康提供双重保障。
研究还发现,这一益处不分性别,但女性表现尤为显著。与接种其他疫苗(如流感疫苗、破伤风疫苗等)的人群相比,Shingrix接种者患痴呆症的风险降低了23%-27%。具体而言,接种Shingrix的个体未患痴呆症的预期寿命,比接种其他疫苗的个体延长了5至9个月。
治疗还是预防?专家建议这样做
面对带状疱疹,治疗和预防哪个更重要?答案显而易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带状疱疹目前缺乏特效药,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和缩短病程。而一旦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难度会大大增加。因此,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对于50岁及以上的带状疱疹高发人群,及时接种疫苗可以显著降低发病风险。国内多个专家共识也推荐50岁以上人群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研究数据显示,Shingrix疫苗的保护效力可达90%以上,模型预测至少可以保护20年。
此外,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均衡饮食等,也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降低发病风险。
结语
带状疱疹并非“一次中招,终身免疫”,相反,曾经得过带状疱疹的人,在痊愈后同样有可能复发。因此,及早预防是关键。建议50岁及以上人群及时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同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降低发病风险。毕竟,预防胜于治疗,让我们共同努力,远离“缠腰龙”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