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驱动,能碳数智化2029年将破25亿
双碳目标驱动,能碳数智化2029年将破25亿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能源行业正迎来一场深刻的数字化、智能化变革。作为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路径,能碳数智化正在成为推动能源革命的重要力量。那么,什么是能碳数智化?它将如何改变我们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又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
什么是能碳数智化?
能碳数智化是基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实现能源和碳排放的高效、精准和智能化管理的一种综合平台。这种平台不仅帮助企业实时监测和智能分析能源使用情况,还能优化碳排放管理,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助力企业实现绿色、低碳、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技术应用:从碳盘查到智能优化
在能碳数智化体系中,碳盘查和碳审计是基础环节。以发电厂为例,企业的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需要分开计算:
- 直接排放:企业自身运营产生的排放
- 间接排放: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电、热、蒸汽所产生的排放
- 其他间接排放:供应链和产品使用过程中的排放
确定碳排放范围后,企业需要收集能源消耗、原材料使用、运输等相关数据,进行排放计算。这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通过能源数字化服务商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生产工艺优化、设备升级,以及通过能源管理系统来实时监测工厂能效,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市场规模:25亿元背后的巨大潜力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中国能碳数智化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预计到2029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超过25亿元。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纳入重点排放单位高达2257家。其中,发电、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八大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社会总排放量的75%左右,成为能碳数智化技术应用的重点领域。
政策支持:国家层面的强力推动
国家层面高度重视能碳数智化发展。2023年3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初步构筑能源系统各环节数字化智能化创新应用体系,充分激活数据要素潜能,突破一批制约发展的关键技术。2024年5月,国务院发布《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强调建立与节能降碳目标管理相适应的能耗和碳排放统计快报制度,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挑战与机遇:融资难与政策支持不足
尽管前景广阔,但能碳数智化发展仍面临不少挑战。其中,融资难是一个突出问题。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与综合能源服务企业,一方面难以申请国家层面的政策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在金融市场中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此外,用能单位节能降碳积极性不高,经济形势也影响了市场需求。
然而,机遇同样显著。随着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速,能源需求侧的受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分布式源网荷储一体化的能源系统与需求侧灵活性建设获得高度重视,为节能与综合能源服务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未来展望:AI引领智能化升级
未来,AI技术将深度融合能碳数智化,引领行业智能化升级。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企业可以全流程追踪、分析、核算生产经营中的碳排放情况,从而精准优化配置生产流程和污染治理要素。在产品设计、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数智化技术都将发挥重要作用,推动能源行业向更高效、清洁的方向发展。
能碳数智化作为推动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力量,其发展空间极为广阔。随着“双碳”战略的持续推进和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中国能碳数智化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