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福利院600例实践:家庭训练让脑瘫儿童重获新生
佛山福利院600例实践:家庭训练让脑瘫儿童重获新生
“我发自内心地感谢您,珍哥哥,感谢您联系医院,让我能做手术……”2023年11月,云浮市社会福利院的脑瘫儿童小华(化名)在佛山市社会福利院进行长达3个月的康复训练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手写了一封长达3页纸的感谢信给佛山市社会福利院。
小华的故事并非个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脑瘫儿童通过科学的康复训练,实现了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甚至重返校园和社会。而在这个过程中,家庭训练正逐渐成为脑瘫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脑瘫是一种影响儿童运动和姿势的疾病,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其康复治疗需要医生、康复治疗师以及家长的全面紧密配合。家庭训练作为康复治疗的延伸,能够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持续进行康复,巩固和提升治疗效果。
家庭训练的重要性
家庭训练之所以重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持续性:与专业机构的定期康复相比,家庭训练能够提供持续性的康复环境,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练习和巩固技能。
个性化:家庭训练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其功能。
情感支持:家庭成员的陪伴和鼓励,能够为孩子提供强大的情感支持,增强其康复的信心和动力。
生活化:家庭训练将康复融入日常生活,有助于孩子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技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具体训练方法
卧姿管理
脑瘫儿童早期常出现“角弓反张”的异常姿势,即头部后仰、背部顶起离地、下肢伸直、上肢屈曲。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纠正:
侧卧位:使患儿头部与身体保持在一条直线,背部和头部后面放靠垫,双下肢屈曲且中间夹小枕头。两侧交替进行。
俯卧位:如果患儿上肢支撑不足,可以在其腋下放置枕头,提升头部控制能力。但有严重紧张性迷路反射姿势持续存在时,不宜长时间采取俯卧位。
仰卧位:使用悬吊式软床,帮助维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抱姿管理
正确的抱姿可以促进患儿头部控制能力的提升,降低姿势张力。
痉挛型儿童:将患儿双下肢分开放在抱者腰部两侧,双上肢分开放在抱者双肩上。也可以让儿童坐在抱者腿上,双手从腋下穿过,训练躯干控制能力。
手足徐动儿童:抱起时将双上肢抱在一起,双下肢屈曲合在一起,用膝部顶到胸部呈抱球状。
坐姿训练
坐姿训练是脑瘫儿童康复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提高其躯干控制能力和平衡能力。
端坐位:椅子的高度与膝盖高度相等,以坐骨结节为支撑点,背部伸展,头颈与躯干成一条直线,双髋双膝屈曲90度,双脚对称平放在地上。
痉挛型儿童:早期在床上坐位时,采用下肢伸直、髋关节外展外旋的姿势,双手从腋下穿过扶住双膝,照顾者用自己的身体顶住儿童的腰背部。
手足徐动儿童:保证双下肢屈曲内收,腹部贴紧大腿,再握住儿童双肩,向内向前加压维持。
站姿训练
站姿训练是帮助脑瘫儿童实现独立行走的关键步骤。
- 初期可以在前方放置桌子,辅助患儿站立,保持头中立位,躯干、髋膝踝在一条直线,双肩、骨盆、双膝同高对称,双足对称站立,双脚距离与双髋距离相等。
专业机构的实践
佛山市社会福利院作为全国“明天计划”脑瘫儿童术后康复训练示范基地,自2008年挂牌以来,已为约600名脑瘫儿童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康复训练。通过运动治疗、物理治疗及言语训练等综合康复手段,患儿的机体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康复训练的有效率达到70%以上。
专家建议与注意事项
神经外科王东医生强调,术后康复训练是提高脑瘫儿童潜在功能的重要保证,需要长期坚持。同时,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整体康复:上下肢功能训练要同步进行,避免出现“会走不会拿”的情况。
黄金期:抓住康复的黄金期,尽早开始训练。随着年龄增长,康复效果可能会受到影响。
专业指导:在医生或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家庭训练,确保训练方法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持续性:家庭训练需要长期坚持,家长要有耐心和信心。
情感支持:给予孩子充分的鼓励和肯定,帮助其建立自信。
脑瘫康复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但通过专业机构的治疗和家庭训练的双重努力,越来越多的脑瘫儿童正在实现生活自理,甚至重返校园和社会。作为家长,我们既要看到康复之路的艰难,更要坚信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力。让我们携手并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