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ESG”到本土化:全球变局下的中国投资转型
从“反ESG”到本土化:全球变局下的中国投资转型
ESG投资正面临全球范围内的挑战和变革。从美国的"反ESG"运动到欧洲的严格监管,再到中国本土化的实践探索,ESG投资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本文将从全球视角出发,探讨ESG投资的现状与未来方向。
全球兴起"反ESG"浪潮之辩
近两年,"反ESG"浪潮暗流涌动。世界经济正面临诸多挑战,如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地缘政治格局变化以及粮食、能源、气候等安全风险上升。作为转型中的价值观,ESG也站在十字路口。
在美国,共和党人领导的"反ESG"运动主张禁止或限制资产管理公司在投资或投票时考虑ESG因素,禁止以ESG为由抵制化石燃料和枪支的投资,甚至指控降低投资组合碳排放的金融机构可能构成垄断行为。
美国ESG投资占比变化
美国可持续投资资产占比变化
在"反ESG"浪潮中,美国的可持续投资资产占比在2022年出现断崖式下跌,从2021年的33%降至13%,低于2014年18%的水平。此外,多家资管巨头退出气候行动。例如,贝莱德考虑到气候行动100+第二阶段计划可能与美国法律相抵触,计划将其CA100+成员身份转移到规模较小的国际部门。
与美国不同,欧洲通过制定严格的ESG监管法规来遏制"洗绿"行为。然而,欧洲对ESG的热情也在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冯德莱恩在2024年2月19日提出寻求连任欧委会主席的计划,她表示新任期可能放宽对气候议程的监管,以平衡绿色目标和企业竞争力。
欧洲ESG投资变化
中国ESG投资起步较晚,但已初步形成投资生态体系。随着信披指引的实施,未来中国ESG投资市场将有更丰富的上市公司ESG底层数据支持投资决策。不过,与欧美类似,中国ESG基金规模也有所下降,从2022年的4984亿人民币降至2023年的4383亿人民币,下降12%。
中国ESG基金规模变化
中国本土ESG投资的发展现状
目前,机构投资者采用的ESG策略主要包括筛选、ESG整合、主题投资、尽责管理和影响力投资。其中,尽责管理是全球机构重点关注的策略,中国也在积极构建相关平台。
2023年7月,中国气候联合参与平台(CCEI)正式启动,旨在促进机构投资者发挥参与及尽责管理影响力,提升企业绿色低碳高质量转型的意愿和能力。CCEI平台由24家大型机构投资者发起,资产管理规模超过四十万亿元人民币。
中国气候联合参与平台(CCEI)
尽管中国投资机构积极实践ESG,但仍面临一些挑战。最初,国内积极搭建ESG投资体系的机构大多为PRI签署方,包括险资、公募基金和私募机构等。
险资:平安、太保等险资正在从负债端到资产端全方位参与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体系建设。针对资产端,险资大多通过旗下投资平台投资全流程融入ESG因素,例如搭建ESG评级体系并参考评级结果进行投资决策。
公募基金:公募基金进行ESG投资的目的,除了满足PRI年度报告的需求之外,更多的是响应国家对ESG投资的重视。2022年,全国社保基金ESG投资组合正在面向国内公募基金公司招标,涉及可持续投资产品和战略新兴产品。
私募机构:私募机构大多是出于满足美元和欧元LP的要求签约PRI和搭建负责任投资体系。参考PRI报告要求,私募机构制定了ESG投资工具,涵盖投前、投中和投后。
全球变局和本土化之下的ESG投资新路向
ESG所代表的"转型中的价值观"对中国而言并不陌生。中国目前正经历技术、社会和制度方面的变革,整个转型过程充满了未知因素和风险。这些不确定因素和风险会对企业的生产和销售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其股票市场的表现。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从宏观角度界定ESG的概念,聚焦风险管理,基于全球风险议题和风险传导路径,建立风险预警体系,以识别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
ESG中的E不仅是环境问题,而应该包含对一切资源利用效率的考量,更广泛的效率提升应该是技术变革,以及应对转型过程中的风险。
ESG中的S体现了企业对于社会的外部性影响,特别是在贫富差距加大、内部分配矛盾突出的转型时期,社会价值观对于企业外部性的影响会更加突出。
ESG中的G,不仅是企业的内部治理,而应该涵盖企业在复杂开放环境下的全部治理问题,比如如何对冲国际政治、地缘政治和供应链安全的风险敞口。
在SASB中,供应链管理不是汽车行业的重要性议题,但是从产业角度来说,供应链的稳定对汽车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所以汽车企业的可持续信息披露报告需要披露供应链相关内容,关注地缘政治对供应链安全的潜在影响,以及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举措。
对于转型中的投资而言,韧性的价值至关重要。
风险提示:美国2024年大选结果反转;欧盟保持对气候议程的严格监管;国内ESG投资政策出台不及预期。
本文原文来自天风证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