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奸臣万俟卨:因私怨陷害岳飞致其含冤而死
南宋奸臣万俟卨:因私怨陷害岳飞致其含冤而死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一位民族英雄在临安(今杭州)风波亭含冤而死,他就是岳飞。而在这场震惊朝野的冤案中,除了权倾朝野的宰相秦桧,还有一人“功不可没”,他就是万俟卨(mò qí xiè)。
初次冲突:礼节之争埋下仇恨
万俟卨,字元忠,生于1083年,河南新乡人。他出身贫寒,通过勤奋学习考中举人,并进入太学深造。靖康之变后,万俟卨选择南下,在湖南担任地方官。而岳飞则奉命平定叛乱,二人因此有了交集。
据史料记载,万俟卨与岳飞的矛盾始于湖南共事期间。万俟卨作为文官,对岳飞这位武将的礼节有所期待。然而,岳飞性格耿直,对万俟卨的礼节有所疏忽,这深深刺痛了万俟卨的自尊心。万俟卨认为岳飞对他不敬,心生怨恨,为他日后的报复埋下了伏笔。
政治博弈:万俟卨的权谋之路
绍兴十一年,南宋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日益激烈。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逐渐掌控朝政,他们一心想与金国议和,对岳飞等主战派自然是恨之入骨。为了扳倒岳飞,秦桧等人四处罗织罪名,但岳飞治军严明,难以找到把柄。
此时,万俟卨主动请缨,表示愿意为陷害岳飞出力。他深知岳飞性格耿直,缺乏政治斗争经验,便将目标锁定在岳飞的儿子岳云以及部将张宪身上。他先是捏造岳云写信给张宪,意图谋反的假证据,但由于证据不足,这次的阴谋并未得逞。
诬陷与迫害:万俟卨的罪恶行径
万俟卨并未就此罢休,他继续搜集岳飞的“罪证”,并最终将矛头指向了岳飞在淮西战场上的按兵不动。他刻意歪曲事实,将岳飞的战略部署解读为抗命不遵,意图拥兵自重。在万俟卨等人的刻意引导下,宋高宗逐渐对岳飞产生了怀疑。
为了将岳飞置于死地,秦桧任命万俟卨为大理寺卿,负责审理岳飞一案。万俟卨上任后,立即对岳飞等人进行严刑拷打,逼迫他们认罪。在酷刑之下,岳飞的部下张宪被迫承认了莫须有的罪名,而万俟卨则以此为突破口,将岳飞打入了死牢。
悲剧结局:一代名将含冤而死
最终,岳飞及其子岳云、部将张宪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一代名将就此陨落,而万俟卨则因参与这起冤案,遗臭万年。
历史评价:万俟卨的千古骂名
万俟卨的所作所为使他遗臭万年,被视为南宋初年的著名奸臣。在杭州岳王庙前,万俟卨的跪像与秦桧等人的并列,象征着后世对他们的谴责。他的一生虽曾显赫一时,但最终因道德沦丧而被历史唾弃。
万俟卨与岳飞的恩怨,不仅是个人之间的矛盾,更是南宋初年政治斗争的缩影。它反映了主战派与主和派之间的激烈冲突,以及权力欲望对人性的扭曲。这段历史警示后人,权力应当被用来维护正义,而不是成为满足私欲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