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博物馆&国博联手,流失文物回家展震撼来袭!
广西博物馆&国博联手,流失文物回家展震撼来袭!
2024年6月,一场名为“国宝沉浮:圆明园兽首暨回流文物特展”的大型展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拉开帷幕。这场由广西博物馆、保利艺术博物馆、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共同主办的特展,展出了84件珍贵文物,其中包括7尊圆明园兽首,是广西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回流文物特展。
圆明园兽首,这组承载着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珍贵文物,终于在历经百年的漂泊后,重返祖国的怀抱。此次展览的7尊兽首中,牛首、猴首、虎首、猪首为文物原件,均为国家一级文物,而马首、鼠首、兔首则为仿制件。这些兽首原本是清代圆明园海晏堂前十二生肖兽首水力钟喷泉的主要构件,融合了东西方艺术风格,展现了清盛期高超的工艺水平。
然而,这些珍贵文物的命运却因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而彻底改变。兽首被砍下后流落海外,直到20世纪末才陆续开启回归之路。其中,牛首、猴首、虎首于1985年在美国被发现,后经拍卖由台湾企业家蔡辰男购得。2000年,保利集团斥资近3000万港元将这三尊兽首购回。猪首则在2003年由何鸿燊先生出资600余万元购回后转赠保利集团。每一件兽首的回归,都凝聚着无数国人的心血与努力。
此次展览不仅展出了圆明园兽首,还带来了22类共计67件商周时期的珍贵青铜器,以及10尊北魏至北齐时期的佛教造像。这些文物共同诉说着中国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
广西博物馆的这场特展,是近年来中国流失文物回归工作的一个缩影。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方式,已促成300余批次、14万余件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2019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更是首次全景式展现了我国在流失文物追索返还方面的成就。该展览展出了来自13个省市、18家文博单位的600余件回归文物,成为我国文物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里程碑。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流失文物的追索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许多国家的法律允许善意购买者获得文物所有权,加之国际条约的局限性,使得原属国难以通过诉讼途径追回文物。此外,国内证据缺失、所有权争议等问题,也构成了追索工作的重大障碍。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正积极寻求突破。2024年11月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新增条款,明确国家对非法流失境外的文物保留收回权利,且不受时效限制。这一规定为追索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同时,中国已与27个国家签署防止文物盗窃、盗掘及非法出境的双边协议,并在国际舞台上积极推动相关规则的制定与完善。
广西博物馆的这场特展,不仅是文物的简单展示,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每一件流失文物的回归,都凝聚着国家的力量与民族的尊严。正如一位参观者所说:“看到这些曾经流失海外的国宝回家,心中涌动的是满满的自豪感。”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中国在流失文物追索方面的话语权正不断增强。未来,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流失文物能够踏上归途,重返祖国的怀抱。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文化的传承,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