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恶心》解读:存在主义“恶心感”的语言呈现
萨特《恶心》解读:存在主义“恶心感”的语言呈现
萨特的哲学小说《恶心》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之一,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存在主义思想,让许多读者既感到困惑又深受吸引。本文将深入探讨《恶心》的核心概念——"恶心感",并结合具体例子,解读萨特如何通过语言和描写手法展现这种感觉,以及这种手法对理解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性。
什么是"恶心感"?
《恶心》中最难懂也最具创意的地方,就在于主人公罗冈丹的"恶心感"。这种感觉并非简单的厌恶,而是一种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体验。
简单来说,"恶心感"来自用物体去思考和感觉物体的时刻,这种感觉拒绝词语的介入。在古典小说中,"树根是黑的"这样的描述不会产生恶心感,因为感觉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去掉"黑"这个界定性的词语,树根失去了属性,感觉失去了归属感,物体和事件脱离了秩序,就会产生一种康德所谓的"感性杂多"。这种感觉,就是萨特在小说中描述的恶心感。
萨特的写作手法
萨特的写作手法在于隔离词与物之间的习惯性关联,描写脱离了词语的物体感觉。这些感觉效果,就是所谓的恶心。但这种恶心,其实是一种正话反说,萨特揭示出脱离词语约束的感性之美,这就是这本小说的艺术价值。
小说中的例子
物体的感觉:罗冈丹不时陷入困境、忧郁,觉得自己神经不正常。每当这时,他陷入细微古怪的感觉。比如,眼前这个装墨水瓶的纸盒是一个直角平行六边形、刀叉以某种方式被握着。这些感觉与正常习惯没有任何关系,但正是这些无微不至的、看似无用的事事窥探,构成了这本小说的精华。
动机与无动机:罗冈丹寻找不痛快,被某种离奇的感觉突然击中。这里涉及动机。习惯的感觉被自觉的动机所统治,我们按照计划生活,实现某个目的,这太正常不过了。但这掩盖了我们所不愿意看见的真实,我们会说自己所选择的具有某种必然性。但罗冈丹所看到的,却是完美的无动机,它们比计划和动机更为丰富、偶然,突袭我们,降临我们头上,防不胜防。
物质的沉醉:罗冈丹拒绝思考,认为思想是庞大而乏味的东西,使自己感到恶心,而他却对于小胡子的香气感到舒服,还有炎热的夏天薄薄的丝绸衣服在身体上摩擦所带来的凉爽。还有就是各种喧嚣的混杂性,这叫做物质的沉醉与满盈。在这些情形中,物质感觉的先后顺序不再重要,就像在繁花似锦的花园里,眼睛观看的顺序不重要。视觉是一片一片到来的,还没有分割与界定。树木花草的名称不再重要,回到原始的感受。
哲学层面的解读
用哲学术语来说,就是要区分being(存在)和existence(实存)。Being代表萨特这本小说中的词语,表现为判断句,例如"树根是黑的"、"天是蓝的",还延伸为一切象征性的描写。但这本小说的重心,则在于描写搁置了判断句、象征句之后所显露的生活世界中的某种场景。
小说中的重要角色
自学者:自学者是《恶心》这本小说第二重要的角色,第三角色是罗冈丹的前女朋友安妮。自学者是罗冈丹否定的参照系。自学者象征着传统思想:他好学、相信社会主义和人道主义。他嘴里振振有词,说要去爱别人,但他似乎对他人不感兴趣,整天在图书馆看书。他和罗冈丹一样孤独,其实是罗冈丹的自己人,但只是由于受了坏蛋的欺骗而叛变了。罗冈丹认为,所谓坏蛋就是只相信必然性而无视偶然性的人,因此罗冈丹同情而不是憎恨自学者。罗冈丹对自学者的讽刺,代表了萨特对于传统西方哲学的批评态度。
安妮:至于安妮,则比较复杂。安妮和罗冈丹一样,也是萨特的化身,这事我放在后面再说。
时间与生活的意义
时间是什么:萨特说,就是新事,是事情的事,事故的事,它得发生点什么。重点在于发生,而不是什么。什么是我们永远都无法预料的,但是发生,却是我们根本无需费力就已经拥有的,因为我们已经在时间的里面,这意味着我们在世界上生活。你选择躺平也是一种放弃,放弃生活的生活,也是一种生活。也就是说,没有什么时间的本质,只有时间的现象,这就是眼下。
实际生活的意义:实际生活的意义是做出来的,它得在那里,在这里、奇遇、不期而遇,无论是听一个黑女人唱歌还是写"我听一个黑女人唱歌",这都使现在的此刻不同于昨天的同一时刻。我们说其实每天都是这样的,但关键在于我们得懂得、利用,甚至创造,这就是生活,给它改变方向,使平庸的日常起某种化学反应,有生活的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恶心》这本小说的难解之处,就在于随处可见的正话反说。但正是这种手法,使得读者能够体验到一种超越日常的存在感,理解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这本小说能极大地帮助读者理解存在主义哲学,这是萨特的思想艺术才华。
本文原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