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市场乱象整治进行时:虚假宣传、非法添加频发,监管部门重拳出击
保健品市场乱象整治进行时:虚假宣传、非法添加频发,监管部门重拳出击
近期,全国各地监管部门纷纷加大了对保健品市场的整治力度。益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以“四字方针”推进食品安全“护老行动”,严厉打击保健食品欺诈销售、违法营销宣传等行为;黑龙江省伊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则开展特殊食品“百日行动”专项检查,全面排查经营单位的资质、仓储条件、索证索票制度落实情况等,有效规范了市场秩序。
然而,保健品市场乱象频发,不仅侵害了消费者权益,也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从监管部门查处的案例来看,当前保健品市场主要存在以下几类问题:
虚假宣传:夸大功效成“通病”
虚假宣传是保健品市场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一些不法商家为了牟取暴利,不惜夸大产品功效,甚至宣称具有疾病治疗作用,误导消费者。例如,福建省建瓯市鑫潮酒店有限公司在教师节当天发布含有“诱惑公开课”“性感女教师现场教学”等低俗内容的广告,严重违背社会良好风尚;泰宁县蒂丽斯商贸有限公司在网络平台销售化妆品时,标注了“提亮肤色 焕白淡化痘印”等不实功效,对消费者购买行为产生实质性影响。
非法添加: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部分保健品生产企业为了增强产品效果,不惜违法添加药物成分,给消费者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一次专项抽检中,就发现多批次产品存在非法添加药物的情况。例如,标示河南泷鑫金玉堂保健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灵芝糖肽被检出苯乙双胍、格列苯脲,标示浙江灵威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左旋360减肥咖啡被检出酚酞,这些成分都属于处方药,不当使用可能引发严重副作用。
假冒伪劣:扰乱市场秩序
假冒伪劣产品在保健品市场屡见不鲜。一些不法分子通过伪造批文、冒用品牌等方式,生产销售假冒保健食品。如深圳市三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涉嫌伪造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公章,并非法生产多家知名企业的保健食品。此外,市场上还存在大量标签标识不规范的产品,如产品名称、功能、适宜人群等信息与批准内容不符,误导消费者。
监管部门重拳出击:整治行动见成效
针对保健品市场乱象,监管部门持续加大整治力度。益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将特殊食品规范化经营列入基层所片区责任人日常巡查重点任务,确保经营行为持续合规;伊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则通过入户检查、现场解答等方式普及相关知识,提高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安全意识。据统计,益阳市今年已查办特殊食品领域违法案件5起,伊春市在专项行动中检查特殊食品经营单位770家次,发现风险隐患11个,警告10起,责令改正2起。
消费者如何擦亮眼睛?
面对保健品市场的种种乱象,消费者该如何保护自己,避免上当受骗呢?
认准“蓝帽子”标志:正规保健食品都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蓝帽子”标志及批准文号,购买时务必检查产品包装上的这些标识。
关注产品成分:优质的保健品应明确列出其主要成分及其含量,选择时要关注成分是否科学、配比是否合理,避免选择含有激素、重金属等有害成分的产品。
理性对待广告宣传:不要轻信“包治百病”“快速见效”等夸大宣传,保健品不是药品,不能替代药物治疗。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通过正规药店、大型商超或官方授权的网络平台购买,避免从不明来源或非法渠道获取保健品。
参考用户评价:通过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了解其他消费者的使用体验,但也要学会辨别真伪,避免被夸大其词的广告所误导。
关注价格合理性:如果一款保健品的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要警惕可能是假冒伪劣产品。
保健品市场乱象的治理需要监管部门、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监管部门应持续加大执法力度,严惩违法违规行为;企业要诚信经营,严格遵守相关法规;消费者则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理性消费。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保健品市场环境,真正让保健品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