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园探索到校园养殖:小学生野生动物保护教育升级
动物园探索到校园养殖:小学生野生动物保护教育升级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开始参与到野生动物保护的行列中来。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教育活动,孩子们不仅能在课堂上学习野生动物的知识,还可以通过野外考察、环保志愿活动等多种形式参与到野生动物保护的实际行动中。这样的教育方案不仅能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更能让他们从小树立起保护野生动物的责任感。让我们一起见证这群小小守护者的成长吧!
生动有趣的教育方式
在当今社会,教育儿童节目在提高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类节目不仅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还能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传达科学知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威廉·霍普金斯教授与PBS儿童节目《Wild Kratts》的合作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即将播出的“Salamander Streaming”一集中,霍普金斯教授将与克拉特兄弟一起探索北美最大的蝾螈——地狱蝾螈,向儿童们展示这一独特物种的生物学特征及其面临的环境威胁。通过这种互动,节目不仅让孩子们了解科学知识,还激发他们对生态保护的兴趣。
《Wild Kratts》是一部深受儿童喜爱的教育节目,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角色互动,成功地吸引了年轻观众的注意力,并激发了他们对科学和自然的兴趣。节目中的克拉特兄弟,克里斯和马丁,以其富有冒险精神的形象,带领孩子们探索各种动物及其栖息地,展示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通过他们的冒险,孩子们不仅能够看到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还能了解到这些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此外,《Wild Kratts》还通过角色之间的互动和幽默元素,使科学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节目中的角色常常面临各种挑战,孩子们在观看时不仅能感受到紧张刺激的冒险情节,还能在角色的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到科学原理。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帮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吸收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在全球范围内,《Wild Kratts》已经被翻译成44种语言,并在多个国家播出,成为教育娱乐领域的重要代表。其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儿童的收视率上,更在于它对儿童科学教育的贡献。节目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科学知识的传播,激励了无数孩子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研究表明,儿童在观看此类教育节目后,往往会表现出更强的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这对于未来的生态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Wild Kratts》通过其独特的教育策略和生动的故事情节,不仅成功吸引了儿童的注意力,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对科学和自然的热爱。这种教育模式为儿童提供了一个探索世界的窗口,激励他们成为未来的科学家和环保者。
多样的实践活动
近日,为给当地儿童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体验自然界的奇妙和生物的多样性,ATFX拉丁美洲团队举办了一场动物园探索之旅公益活动,带领当地儿童一起走进墨西哥查普尔特佩克动物园,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时光。活动当天,团队成员陪伴孩子们参观动物园,欣赏各种野生动物。通过导游耐心细致的科普宣传,让孩子们了解到动物们的生活习性、保护现状等知识。游园期间,我们还组织了野生动物保护知识竞赛,通过问答形式不仅让孩子们巩固了所学知识,更是激发了他们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
此次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还增强了他们关注自然环境和保护动物的意识,也让孩子们感受到关爱和温暖。这次游园活动不是一次简单的出游,更是一场有温度的公益与梦想双向奔赴之旅。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得到了快乐;而ATFX也借此机会实现了公益初衷。我们相信,通过为孩子们提供接触自然、了解野生动物的机会,可以激发他们对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从而为地球的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
在乌尔旗汉野生动物保护行动中,项目团队通过红外相机及动物足迹链调查来了解林区围栏对野生动物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地的中型有蹄类动物(如西伯利亚狍和野猪)受到的负面影响较大。项目团队还尝试了为陈旧围栏设置野生动物通道的试验(500米间隔开口,口宽5-10米)并监测成效。此外,项目还对废弃围栏的拆除成本进行了测算。在大兴安岭林区,为放牧和保护所抚育的幼苗而设置林间围栏的现象非常普遍,以上的调查和探索为减少林区围栏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提供了依据和实践经验。
在本执行年中,项目团队还编写了《乌尔旗汗野生动物保护团队准则和管理细则》和《乌尔旗汗野生动物保护行动-志愿者培训手册》,为规范地发展志愿者团队、提高志愿者的调查能力有很大帮助。团队的核心志愿者现已能熟练掌握红外相机的安装和使用、野生动物野外痕迹的识别等专业技能,并通过开展林间围栏调查、拆除废弃围栏、清除陈旧猎套、与兴安里保护区合作开展野生动物调查、在当地社区和中小学开展自然教育活动以及通过当地媒体宣传保护成果而成为了当地一支重要的自然保护力量,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在第三个执行年,项目团队将进一步了解林区内有蹄类动物(尤其是驼鹿等珍稀动物)的分布及其与林间围栏的空间关系,记录围栏区域的海拔、坡向、内外植被类型等数据,评估围栏的影响,从而制定出《乌尔旗汉林间围栏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图》。项目还将选取重点区域的废弃围栏进行拆除以消除其对有蹄类动物的影响,并通过痕迹调查及红外相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评估其效果。此外,项目还将探索保护造林地幼苗幼树的非围栏方法,并在以上所有工作的基础之上提出进一步科学建设或管理围栏的措施。在志愿者团队的能力建设上,项目还将继续招募新的志愿者,并通过组织各种野生动物保护和宣传活动来提升志愿者的野外调查能力与团队凝聚力。
显著的教育效果
从小鸡小鸭,到小羊小马,可可爱爱的小动物,已经成为不少学校的“团宠”明星。记者随机询问了浙江多所学校,有的曾经饲养过,有的正在饲养……很多学校都能说出同学们与小动物互动相处的故事。
为什么学校热衷于饲养动物?从劳动教育、生命教育,到心理放松解压、社会责任感培养,动物带给同学们的惊喜,或许超出了最初的设想。
闻涛小学的小羊,是学校里一位老师捐赠的。老师家里刚好有小羊,学校里又正好开辟出了一块可以饲养动物的场地,于是2022年的暑假,老师们一商量合计,开学后就把两头小羊拉到了学校。而养羊的初衷也很简单:爱心、陪伴、成长。
滨和小学的两匹小马,名叫滨滨、和和。学校提倡“还孩子一个纯粹的童年”,希望通过孩子们跟动物日常接触,给他们留下一段宝贵的童年记忆。城市里的孩子很少有机会与马儿亲密接触,同时考虑到马儿比较爱干净,饲养起来相对方便,智商也相当于一个6岁左右的孩子,可以更融洽地与孩子们互动,于是2018年,学校就从马术俱乐部正式引进了两匹纯种英国设特兰小马。
还有一些学校的设想,是通过饲养动物的方式,为同学们上一堂生动的劳动教育和生命教育课程,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孵小鸡成为了占据学校生命教育课堂最普遍的一个方式,而小兔、小乌龟,也是这课堂上的两大“主角”。
杭州未来科技城海创小学就因为“学习鸡”孵化被多次报道。每一轮学习鸡孵化都是由同学们抢占蛋位,当护蛋员保护鸡蛋。刚出生的小鸡由小主人先带回家饲养。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学到了如何照顾小鸡,也参与了生命从诞生到逝去的全过程。学会尊重和善待每一个生命,孵小鸡就衍生出了生命教育课程。
软萌可爱的动物,自带治愈属性,还有学校饲养动物的目的,是为了给同学们放松解压,提供心理疗愈。尤其高中阶段,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压力非常大,丽水学院附属高级中学就想到通过打造融合动物、植物、田园作为主题的劳动教育基地,推出融合德育心育的劳动课程,由此释放同学的心理压力。
静谧的校园,因为小动物们的到来,增添了许多灵动与欢乐。而小动物也不止“萌宠”“吉祥物”这么简单,它们更像是一本本真实的百科全书,为同学们带来收获与惊喜。
因为引进了两匹小马,滨和小学开设出了专门的马术课,主要针对低年龄段的学生开展,上课的内容,是为同学们科普马类知识,通过梳理马毛、喂小马、清理马厩等种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小马儿与劳动教育相结合。
除了马术课,小马也跨学科融入到了滨和小学的日常课程中。比如语文课写作,有时老师就会安排学生们围绕小马来进行创作;美术课上,学校也会组织“小马进课堂”活动,让学生们围着小马来互动写生;甚至学期的开学典礼和结业仪式,学校也以骑马奖励的方式,奖励那些特别优秀的学生。
在闻涛小学,常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体育课上,小羊成为了一名“旁听生”,孩子们奔跑时,它又成了一名“陪跑员”;劳动课上,同学们大开脑洞,为小羊们设计新家;课间休息时,同学们来到劳动基地,为小羊们准备“口粮”……
“同学们与小羊们一起成长,参与照顾小羊的过程,不仅激发了他们的爱心,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原来自己也能帮助动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会有成就感和获得感。”杭州市闻涛小学德育中心主任程婷丽老师坦言,还有一些收获,是意想不到的。
程老师回忆起一个场景:2023年2月26日正值周末,很多同学跟着爸爸妈妈在学校里锻炼,正巧遇上羊妈妈生产。
“母羊怀孕后,学校就特地安装了摄像头,想观察、记录羊妈妈生产的全过程。”程老师说,当天很多同学幸运地目睹了生产过程,小羊落地后,羊妈妈温柔舔舐,小羊努力挣扎着站起,“这一幕带给孩子们很大的震撼与触动,让他们深深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与力量,会对生命更加尊重和热爱,这就是最好的生命教育。”
事后,这段珍贵的影像也在闻涛小学全校播放。
在丽水学院附属高级中学,动物还寄托着鼓励与希冀。考得好的同学,能奖励一头“领头羊”,表现好的可以拿到一张“骑马券”。在校园里骑马走上一圈,也特别拉风。
繁殖太快,照料不易
学校也在考虑改进完善
孩子都爱玩爱看小动物,但真正承担饲养责任,压力并不小。每天要负责吃喝拉撒,清理粪便;天气变化时,有些动物会生病甚至死亡。
滨和小学饲养的马儿,食量很大,每天需要大量的草料。自从把小马接到学校生活后,孩子们还通过爱心义卖的等方式,为小马筹备“口粮”。
饲养动物,受气候影响也比较大。疫情期间,饲养条件受到了很多限制,再加上天气寒冷,滨和的两匹小马暂时被送回了俱乐部。闻涛小学的羊儿一家,也回到了它们的老家。
“通过观察小羊儿一家,同学们建立起了家庭观,所以一开始先送走羊爸爸时,很多同学就来问,羊爸爸为什么走了?羊妈妈和羊宝宝会想念它吗?”程老师说,羊儿离开后,学校也在考虑引进新的动物,“比如兔子、松鼠之类的,比较适合在校园里饲养。”
加上今年引进的马儿、长尾鸡等新品种,丽水学院附属高级中学里饲养的动物,已经多达19种。学校老师潘增妹介绍,这些动物有些是校友捐赠的,有些是学校采购的。动物多了,学校里划分出不同区块,成立劳动教育基地,而小动物们则以“竞标”的方式,让班级负责料理。
饲养过程中,同学们会面临各种困难和问题,也需要老师介入指导与帮助。
去年春天,丽水雨水天气多,且时冷时热,劳动基地里很多小动物生病了,同学们体验到了生命成长的不易;有时候,动物又繁殖太快,比如小兔子多的时候有四五十只。
死去的动物尸体,会用到生物解剖课上,而繁殖太多的小动物,则会以认养的方式,让同学带回家。
采访中,很多老师坦言,饲养动物不仅要结合场地,也要考虑养育成本和安全属性,操心的事挺多的。“要有饲养经验的人员,尤其寒暑假,也要安排人员定期喂养。”
在杭州一些学校,小动物的假期时光,是以认领的方式让同学们带回家。
“我儿子领回来两只兔子,高兴得不得了,看兔兔的眼神超级温柔,不过大人还是觉得挺有压力。”傅女士说,兔子食量大,排泄物也多,“体验了两天就感觉到饲养动物的不易。”
在与动物的互动中,让孩子们通过实践增长见识、锻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