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日前夕,《时间证人》再现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
国家公祭日前夕,《时间证人》再现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
在国家公祭日前夕,摄影家速加的作品《时间证人》再次引起广泛关注。该作品收录了多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肖像和口述历史,通过细腻的镜头和文字,生动展现了他们在那场浩劫中的亲身经历。速加希望通过这些影像资料,让更多人铭记这段沉重的历史,珍惜和平。如今,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寥寥无几,他们的口述历史显得尤为珍贵。
《时间证人》:86位幸存者的肖像与证言
2016年起,摄影家速加受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委托,拍摄南京大屠杀86位幸存者的肖像。在拍摄中,他非常注重与老人的情感交流,不布景,不摆拍,拍摄过程中巧用自然光,希望镜头中的人物,能彻彻底底地沉入历史之中,观者亦完完全全地与历史对接。在2021年《时间证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艺术肖像摄影展》开幕仪式上,速加将本次摄影稿酬悉数捐赠给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拍摄的5年间,已有17位老人先后离世。截至2024年12月1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存32位。
《时间证人》中的80幅肖像摄影被中国美术馆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收藏。在2024年国家公祭日,澎湃新闻得到摄影家速加的授权,刊发书中部分图文。时间永不停息,历史不会远去;老人或会凋零,记忆长存世间。
口述历史:幸存者见证的真相
这些幸存者的口述历史,是那段黑暗岁月最直接的见证。他们的证言,不仅记录了个人的苦难,更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坚韧。
马鸿祥老人回忆道:“日军把百姓拉到广场上,叫我们站两排,有‘良民证’的人来认领亲人,没有人认领的就被拉到石城桥上,全部用机枪扫射死了。”19天后,这位百岁老人与世长辞,但他留下的证言,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记忆中。
薛玉娟老人的父亲因无法为日军找到“花姑娘”,被刺伤小腿,幸而在葵花地里躲过一劫。80多年过去了,她仍清晰记得儿时的歌谣:“日本人呀不讲理,杀我同胞夺我地。小朋友呀快快来,打倒日本出口气……”
巫吉英老人在大屠杀中被日军刺伤大腿,晚年虽记忆衰退,但每当夜深人静,她总会被噩梦惊醒,喊道:“我又回到南京了,鬼子又来杀我了。”
谢桂英老人在2021年11月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庭祭告活动中,终于鼓起勇气说出自己童年时被日军性侵犯的经历。她的痛哭声,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动容。
陈桂香老人在奶奶的保护下幸免于难,但奶奶却惨遭日军杀害。她多次参加证言活动,她说:“以后就没有别人再来说这个历史了。只有我的证言留下来,才能证明我本人曾被侵华日军这样迫害过。”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2024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上午10时,来自社会各界的8000多名代表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默然肃立。随着防空警报声响彻南京城上空,现场全体人员向死难者默哀。默哀结束后,16名礼兵向公祭台敬献花圈,来着南京市的87名青少年代表宣读《和平宣言》,6名社会各界代表撞响了“和平大钟”。伴随着钟声,3000羽和平鸽展翅高飞,一方面寄托了对死难者的无限哀思,同时也表达了我们和对和平的不懈追求。
在仪式现场,我们也注意到了一些特殊的人群,他们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和家属。其中年纪最大的一位老人今年90岁,叫刘民生,他也是今天唯一到达现场的幸存者。其实在这几年的公祭仪式中,我们也发现,随着幸存者年纪越来越大,能够来到现场的幸存者也越来越少。在纪念馆的入口处有一个照片墙,上面的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位幸存者。其中亮着灯的是仍然健在的幸存者,而熄灭的代表已经逝世。截至目前,仍然健在的幸存者仅有32人,其中年纪最大的101岁,最小的86岁。
2025年1月1日,“永恒的记忆——南京大屠杀文献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展览汇集了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收集的珍贵资料,包括档案、日记、书信、录音带、录像带等。展出的大部分文献为首次公开展出,如侵华日军第十三师团士兵西条荣策的战时日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事件中的受害者、幸存者、目睹者登记表等。
这些幸存者的证言,不仅是对过去的记录,更是对未来的警示。正如一位幸存者所说:“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在幸存者逐渐离世的今天,我们更有责任将他们的证言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