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长博:一个返乡创业者的乡村振兴实践
侯长博:一个返乡创业者的乡村振兴实践
2015年,一个普通的湖北孝感人做出了一个不普通的决定:他辞去了城里的工作,回到家乡安陆市烟店镇尖山村,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这个人就是侯长博,湖北五言陆色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用短短几年时间,将一个交通不便、产业单一的小山村,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李白村”AAA级旅游景区,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
从农业种植到三产融合:一次大胆的转型
创业之初,侯长博选择从自己熟悉的农业种植入手。然而,单纯的农业种植收益微薄,甚至入不敷出。面对困境,侯长博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开始思考转型之路。
他聘请专业团队编制项目发展规划,提出以旅游为抓手,农业为基础,文化为主打品牌的发展策略。结合当地丰富的李白文化资源,侯长博决定走一条观光+体验+休闲的三产融合之路。
具体来说,这种模式包括:
- 一产升级:引进智慧番茄等现代农业项目,提升传统农业附加值
- 二产创新:开发本地农副产品和文创产品,打造特色品牌
- 三产突破: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农文旅综合体
这种模式不仅延长了产业链,还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更重要的是,它将分散的农业资源有效整合,形成了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村企共建: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2020年,五言陆色与烟店镇尖山村开展村企共建,探索“产业共融、产权共有、村民共治”的发展道路。通过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专业合作社,创新联农富农机制,不仅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还通过“保底租金+入股分红”的方式,带动村民将闲置房屋改建成餐饮、民宿等业态,真正实现了“一方土地、多方受益”。
这种村企共建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农业发展中资金短缺、人才缺乏等问题,同时,也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转变。
人才引进与品牌打造:持续发展的关键
为了持续推动项目发展,侯长博十分重视人才引进和品牌建设。他积极引进“自带私域流量”的新村民和新群体,同时结合村民特长,搭建本土产业人才队伍。通过引进蚂蚁集团、富邦科技等上市企业,培养现代农业青年人才,落地智慧设施农业“番茄公社”项目,提升农副产品经济附加值。
在品牌建设方面,侯长博充分利用安陆作为“李白第二故乡”的文化优势,通过承办“李白杯”全国书法大赛、李白唐风文化节等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2023年,李白村文化旅游区成功创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进一步提升了项目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成果与启示:一个可复制的乡村振兴样本
经过几年的努力,侯长博的创业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2023年,李白村文化旅游区共接待游客22万余人次,旅游和其他营业收入合计652万余元,提供就业岗位100个以上,为村集体增收18万余元、农民年户均增收2.5万元。
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和推广价值。它不仅适用于拥有丰富文化资源的地区,对于其他希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的地区,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关键在于:
- 找准定位:结合本地资源禀赋,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
- 创新机制:通过村企共建等方式,创新利益联结机制
- 重视人才:引进专业人才,培养本土人才
- 打造品牌:结合地方特色,打造独特品牌
侯长博的故事,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他用实际行动证明,通过创新思维和不懈努力,返乡创业者完全有能力在家乡这片热土上创造出一番事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