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高适:军功封侯的传奇人生
唐朝诗人高适:军功封侯的传奇人生
高适,这位唐代唯一的因军功封侯的诗人,其传奇人生不仅体现在诗歌创作上,更在于他勇猛的军旅生涯。从山西到长安,高适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豪放的诗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存在。他的《燕歌行》和《别董大》等作品至今仍被传颂,展现了他作为“文武双全”诗人的非凡魅力。高适与李白、杜甫的交集,更是增添了这段传奇的光彩。让我们一起走进高适的世界,感受那段充满激情与荣耀的历史。
从贫寒书生到军功封侯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风雄浑悲壮,以反映边疆军旅生活和战士情感著称。他出生于渤海蓨(今河北景县),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作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高适在文学史上地位显赫,被誉为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
高适的早年生活充满了艰辛。他出身寒微,少孤贫,曾漫游梁宋,躬耕为生。尽管科举屡次受挫,但他始终怀抱政治理想和建功立业的志向。面对契丹等外族侵扰,高适前往幽冀地区从军,虽未立即建立战功,但这段经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
安史之乱爆发后,高适凭借卓越的谋略协助平定叛乱,并因军功被封侯,成为唐代唯一因军功封侯的诗人。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表现证明了文人也能在国家危难中发挥重要作用。高适晚年官至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
边塞诗中的军旅生涯
高适的诗歌以质朴刚健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见长,尤其擅长直抒胸臆,较少使用比兴手法。他的作品多聚焦边塞风光和士兵生活,展现出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和对理想、信念的追求。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比前线将士的英勇与后方统治者的腐败,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边疆战士的同情。诗中写道:“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句诗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不公,展现了高适对士兵的深切同情。
《别董大》则展现了高适豪迈乐观的精神风貌。诗中写道:“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句诗激励友人,展现了高适的豁达胸怀和对未来的信心。
与李白杜甫的文坛交谊
高适与李白、杜甫的交往,展现了唐代文人间的友谊与竞争。公元744年,李白离开长安,途经洛阳,在这里遇到了杜甫。杜甫是河南巩县人,在洛阳近郊居住,时年三十二岁的杜甫风华正茂,决心在诗歌创作上有所建树,他此时也已写了不少有名的诗歌。
杜甫出生在一个经济条件很优渥且重视教育的家庭,他的爷爷杜审言曾担任过初唐宰相,而且也是一位有名的诗人,诗歌以格律谨严著称。杜甫的父亲杜闲曾担任兖州司马,也有诗文传世。在家庭环境的熏陶和浸染之下,杜甫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决意做一位以诗歌传世的诗人,同时他也有着科举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
学有所成的杜甫来到长安,参加了他的第一次科举考试,但此次的成绩并不理想。于是杜甫怀着失落的情绪离开了长安,沿途的大美风光让诗人从科举失利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他寄情山水、漫游遣兴的同时写下了一首首诗歌。沿途他还去兖州看望了在此任职的父亲,闲暇之时,他登上兖州城楼,写下了《登兖州城楼》这首诗: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这虽然是一首登临凭吊的诗歌,但是那飞扬的才情、纵横的文字,驰骋的想象,还是从字里行间流淌了出来。杜甫从地理和历史的层面,进行观察与思考,从而表达出登楼临眺时触动的个人感受。
当杜甫来到泰山,看到雄伟的泰山时,他又写下《望岳》一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在此诗中,诗人用豪迈的笔调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壮美河山的热爱之情。《望岳》表达了年轻的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随着阅历的增加,杜甫的视野也逐渐开阔起来。
当杜甫再次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时,中间竟有八九年的时光都花费在了漫游之路上,以至于杜甫晚年时在《壮游》一诗中用“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这样自豪的语气来形容这段青春美好时光。话说回来,当名满天下的李白来到洛阳时,杜甫也正好结束了一次漫游,恰好也在巩县。当杜甫听到李白途经洛阳的消息后,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马不停蹄地来到洛阳拜会李白。年少李白十一岁的杜甫,心中还是有点忐忑的,毕竟李白早已是诗名满天下的大诗人,自己只不过是一位崭露头角的诗坛后辈。
不过他们的见面,打消了杜甫心中的疑虑,因为当两人相见之后,李白却出人意料地敬重杜甫。就像故人重逢一样,李白和杜甫谈起他在长安的所见所闻,杜甫也将漫游的趣事和李白分享。两位诗人一见如故,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两人还为此约定,在洛阳多停留一些时候,好让杜甫以主人的身份好好招待一下李白。可是恰巧杜甫收到家书,说他的外祖母在陈留病逝。杜甫不得不赶往陈留奔丧,而李白也踏上了寻仙问道的旅程。但他们有一个约定,就是到了秋天,再度重游。临别之际,杜甫写下《赠李白》一诗,“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就出自这首诗歌。如果说这次的见面是两人初相识的话,那么接下来的同游则是两人相知的过程。
相知篇
初秋时节,杜甫和李白忙完了各自的事情,依照约定,又在洛阳见面了。老友重逢,心情自然格外高兴,于是他们携手同游,漫游名胜古迹,沿途留下了许多诗篇。在途中,他们又遇到了另一位诗人高适。补一笔,在电影《长安三万里》里中,整个故事的进程和叙事是以高适的视角讲述的。三人意气相投,于是游兴大增,结伴而行。这次出游,他们都感到未能尽兴,于是三人又约定,等到闲暇之时再携手同游。
李白、杜甫与高适的再次见面,是在公元745年的夏天。这次三人的游踪更向东延伸,他们来到济南,游览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还一同参加了济南司马李之芳的新亭落成典礼。与好友同行,旅途的时光总是很惬意很快乐,欢愉似乎成了唯一的主题。三人饮酒赋诗,畅谈古今,过着悠哉悠哉的生活。来到虞城后,他们三人一起登上虞城名胜古迹,登高望远,凭吊古人。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他们还纵马郊外,在城东北举行了一次收获满满的狩猎活动。后来,因为高适有其他事情要去做,只得暂时与李杜二人分别。
杜甫和李白两人又踏上了漫游的旅程,他们相处的时间里,两人共同游历周边山水,一同访友,时常饮酒,谈论诗文。因为秉性相投,意气相合,两人除了饮酒之外,都喜爱各地游历,寄情山水,彼此的友谊在游历中不断加深。旅行途中,他们还一起拜访朋友。当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又同去鲁郡北部的范十家做客,范十是一位隐士,将陶渊明视为自己的偶像。两人在范十家一住就是半个月,临别时杜甫写了《与李十二白寻范十隐居》。从杜甫称呼李白为“李十二”可以看出两人亲切友好的关系。诗中还有见证两人友谊的句子“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而且杜甫在诗作的开篇,就用“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两句盛赞了李白的诗歌艺术,同时也表达了杜甫对李白的敬慕之情。李白与杜甫的这次漫游时间较长,从春天一直持续到秋天。期间两人谈论诗作,饮酒抒怀,四处游历,走亲访友。相同的志趣让两人惺惺相惜,他们从天下大事到家长里短,无话不谈,无事不说。杜甫不仅对李白的才华由衷钦敬,而且还在不知不觉中被李白的习气与情绪所感染,杜甫也学着李白的样子狂歌放酒、浪漫潇洒,整日沉浸在欢欣之中。但时光匆匆,两人不可能永远在一起。山东曲阜的石门山,是他们此次游历
政治才能与历史评价
高适在政治上的表现,虽然受到一些批评,但他的宽简施政得到了吏民的拥护。他的一生展现了文人从军报国的壮志和理想。高适的传奇人生,展现了唐代文人的理想与追求,以及他们在国家危难时刻的责任与担当。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更是一位真正的战士和政治家,为后世树立了文人从军报国的典范。
高适的诗歌创作与军旅生涯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他的传奇人生。他的边塞诗不仅展现了边塞风光和战士生活,更体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高适与李白、杜甫的交往,展现了唐代文人间的友谊与竞争。他在政治上的表现,虽然受到一些批评,但他的宽简施政得到了吏民的拥护。高适的传奇人生,展现了唐代文人的理想与追求,以及他们在国家危难时刻的责任与担当。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更是一位真正的战士和政治家,为后世树立了文人从军报国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