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AI模仿技术:创造新职业还是抢走饭碗?

创作时间:
2025-01-21 17:45:4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AI模仿技术:创造新职业还是抢走饭碗?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关于“AI是否会抢走人类饭碗”的讨论日益激烈。一方面,AI确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创造了大量新职业;另一方面,它也对传统就业市场造成了冲击,引发了人们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担忧。本文将从AI技术的最新进展、对就业市场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探讨这一备受关注的话题。

01

AI技术发展现状:算力需求激增,创新应用层出不穷

2024年底,英伟达发布了新一代Blackwell GPU,其FP4浮点运算性能相比前代提升了1.5倍,计算能力整体提升了约50%。此外,英伟达还在CES 2025上展示了超过200种配置的Blackwell服务器,并计划于2025年3月的GTC大会上推出配备288GB HBM的GB300服务器。这些新产品不仅在性能上实现了显著提升,还采用了更先进的液冷方案和电源管理技术,显示出AI算力需求的持续增长。

台积电的营收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2024年,台积电全年营收达到28943亿新台币,同比增长33.9%,其中12月单月营收更是高达2781亿新台币,同比大幅增长57.8%。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英伟达Blackwell的大量出货以及CSP厂商自研ASIC芯片的放量,显示出AI算力硬件市场的高景气度。

02

AI对就业市场的双重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

创造新职业,开启就业新赛道

AI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大量新职业,为就业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人工智能训练师为例,这一职业负责使用智能训练软件,在人工智能产品使用过程中进行数据库管理、算法参数设置、人机交互设计等辅助作业。2020年,该职业已被纳入国家职业分类目录,2021年更是发布了相应的职业技能标准。目前,人工智能训练师分为5个等级,从4级到5级的数据标注员,到1级到3级的高级工程师,就业范围广泛且入行门槛相对较低。

除了人工智能训练师,AI画手、AI设计师等新兴职业也应运而生。这些职业不仅为从业者提供了新的就业选择,还极大地拓展了创意工作的边界。例如,一位拥有8年设计经验的从业者表示,通过使用AI工具,她不仅能够快速产生创意概念,还能实现过去无法独立完成的动画、视频制作,业务范围得到了显著拓展。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3年未来就业报告》预测,未来5年全球企业将创造约6900万个新的工作岗位,其中增长最快的工作类型大部分与人工智能和数字化相关。预计到2027年,数据分析师、大数据专家、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专家等从业者的工作机会将平均增长30%。

技能要求提升,部分工作面临自动化风险

然而,AI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挑战。最直接的影响是,部分工作可能被自动化取代。根据相关研究报告,自然语言处理和深度学习等领域的岗位招聘需求虽然激增,但对求职者的要求也显著提高。例如,40%的AI相关岗位要求求职者具备硕士或博士学位,这无疑提高了就业门槛。

此外,一些重复性高、规则性强的工作更容易被AI取代。这不仅限于传统的制造业岗位,还包括部分服务业和知识型工作。例如,客服、数据录入、初级编程等岗位都面临着被自动化替代的风险。这种变化可能会加剧就业市场的两极分化,即高端技术人才需求旺盛但供给不足,而低技能岗位则可能面临需求萎缩。

03

未来趋势展望:就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革

面对AI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专家们普遍认为,未来就业市场将发生深刻变革,但AI不会完全取代人类工作。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丁元竹指出,与以往的技术革命一样,人工智能会替代一些工作岗位,但也会创造新的工作岗位。负责人工智能开发、维护、道德监管的工作岗位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阿里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袁媛也表示,AI技术只是降低了许多工作的入行门槛,但无法代替人对任务的全程把控。例如,在创意性工作中,AI可以提供灵感和辅助,但最终的决策和创意方向仍需人类把握。她认为,未来就业结构的变化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前沿技术研发人员数量增加:越来越多的年轻科学家和工程师将进入AI领域,推动技术的更新迭代。

  2. “翻译”角色需求增长:即站在大模型与普通用户之间的相关从业者,如人工智能训练师,他们负责将人的需求转化为AI可理解的形式,并不断优化AI模型的性能。

  3. “超级个体”崛起:在AI技术的辅助下,一些艺术创作者、知识型工作者将能够更好地完成创意性工作,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04

应对AI时代的就业挑战:提升技能,拥抱变革

面对AI可能带来的就业结构变化,就业者该如何积极应对?专家建议,年轻求职者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接受、了解到掌握、应用,实现与AI的协作。面对极速更迭的技术,能保持充分的好奇心、积累跨学科知识并将其融会贯通的人才,将更快地适应变革。

同时,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也至关重要。例如,四川省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整合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资源,增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适应性。浙江省杭州市则启动了人工智能训练师“一试双证”的试点,考生通过认证考试后,可同时获得企业认证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享受技能补贴、积分落户加分等政策福利。

丁元竹教授还建议,政府应制定和完善人工智能开发和部署的法律法规,确保人工智能不断增强人类的能力,而不是完全取代人类的劳动。同时,鼓励各个年龄段的社会成员通过在线课程、研讨会和培训班等方式继续学习新技能,鼓励企业投资培训员工的人工智能素养以及与人工智能互补的能力。

05

结语

AI技术的发展无疑将对就业市场产生深远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复杂且多维度的。它既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也对传统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一变革,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提升自身技能,同时也要关注AI技术的伦理和社会影响,确保技术发展能够真正造福人类社会。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