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崖墓:四川最大汉代崖墓群,出土“天下第一吻”石雕
江口崖墓:四川最大汉代崖墓群,出土“天下第一吻”石雕
江口崖墓,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城东北4.5千米的岷江东岸,是一处数量多、分布密集,且保存完好的汉代古墓葬群。
江口崖墓以江口街道梅花村为中心,依山凿穴,分布密集,在南北长10千米,东西宽3千米的地带内,保存有崖墓4580座。一般保护区面积达30.4平方千米,包括了长山埂崖墓群、高家沟崖墓群、盐井沟崖墓群、豆芽房沟崖墓群、打渔沟崖墓群、寨子山崖墓群、油房沟崖墓群七个重保区。江口崖墓融合了四川岷江流域汉代崖墓的特点,又独具特色,是四川岷江流域汉代崖墓的代表之一。
2001年6月,江口崖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英国人陶然士、法国人色伽兰、美国人葛维汉,中国学者梁思成、吴金鼎、李济、夏鼐、陈明达、曾昭燏等,先后前往江口,对崖墓进行了系统的考查、发掘、研究,并由南京博物院整理、出版了《四川彭山汉代崖墓》一书。
民国三十年(1941)年5月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2月,由民国时期中研院史语所、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和中国营造学社三家机构联合组成的川康古迹考察团,对江口崖墓进行考古发掘。
遗址特点
江口崖墓墓葬形制分单室和多室两类,单室墓由墓道、墓门、墓室组成;多室墓较单室不同处,多在主室两侧再开凿数量不等的侧室,葬具有崖棺、随崖原棺等。在雕刻方面,雕刻技法以平面浮雕为主。M951-1号墓位于江口汉崖墓博物馆内,墓道长22.6米、宽1.4米;墓门高1.53米、宽1.13米;墓室进深8米、宽1.9米、高2.1米。其墓室内高外低,凿有排水槽与管道相通,墓道壁下有陶制承插式绳纹排水管道通向墓外。
江口崖墓的墓葬形制基本分为6种类型,包括船形室墓、竖井横室墓、岩室与砖室结合墓、天井墓和异形墓,又分单室、双室、三室等多种类型。从构造上来说,这些崖墓都由墓道、墓门、墓室组成。
墓道及承插式排水管(5张)
文物遗存
综述
江口崖墓出土的珍贵文物,许多珍藏于北京、南京、成都等大型博物馆中,江口汉崖墓博物馆内也珍藏有画像石、画像砖、画像砖拓片、铜质摇钱树、石棺、木馆和陶器等类型的文物。
石雕
1941年,由现代考古学之父李济倡议,吴金鼎、夏鼐、王介忱等人组成的“川康古迹考察团”到彭山一带调查崖墓,并在砦子山550号墓门第三层的门楣上发现了这座石雕。石雕的造型大胆而少见,刻了一对男女,两人紧紧挨着,作接吻状,手的位置更是亲密江口崖墓出土的石雕,被郭沫若称为“天下第一吻”。
摇钱树
1972年,江口崖墓出土了中国汉崖墓一造型最大、铸工最精、图饰最丰富的摇钱树,充分展现出了汉代文物的奇丽色彩。
龛形崖棺
江口崖墓龛形崖棺为壁凳式样,取石棺外形,在模拟棺身上开长方形龛孔,单檐房殿顶单体单阙位于方孔左侧,方孔上部横额另有花卉、鸟、鱼等浅浮雕动植物形象,它们共同寓意“家庭食有庆余”。该阙外形简洁,无台基无纹饰,朗身收分较大,中部设枋子层,脊部略起翘。
陶蛙座
陶蛙座是江口崖墓大量出土品中的一件,它的形象十分诙谐。器物为一蛙形烛台,蛙头项上有一缘柱形,应是插蜡烛的部件。这只青蛙被塑造成拟人的姿势。它盘着后,腆着肚皮,两前爪搭在腿上。
陶蛙座
文物价值
江口崖墓,是一处数量多、分布密集、保存完好的古墓葬群,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研价值和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
江口崖墓,出土文物蕴涵丰富的有关汉代彭山政治经济、生活习俗、建筑雕刻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信息,对研究汉代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宗教等具有重要意义。江口崖墓是中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纪年墓。早在南宋洪适的《隶释》中,记有绍元丁丑年(1157年)一墓葬的记载。
江口崖墓的墓门及墓内的墙、柱、檐、拱,基本都有雕刻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装饰,展示着汉代艺人的精湛技艺及丰富想象力,为人们研究汉代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依据。
保护措施
2019年6月,关于眉山市彭山区江口崖墓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规划与建筑设计方案审议通过。
2019年8月,《江口崖墓安防工程设计方案》获得四川省文物局批复同意。
2001年6月,江口崖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江口崖墓,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城东北4.5千米的岷江东岸。
交通路线
在眉山市彭山区政府站乘坐51路B线(或 51路A线)列车 , 在彭山区委站下车,步行260米,在彭山区电视台站上车,乘坐77路下江口站下车,步行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