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揭秘南宋权臣贾似道的真实面目

创作时间:
2025-01-22 01:04:4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揭秘南宋权臣贾似道的真实面目

贾似道,南宋末年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其复杂多面的形象至今仍存争议。他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从早年的纨绔子弟到后来的权臣,再到最终的贬谪与被杀,贾似道在南宋末年的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01

早年经历与崛起

贾似道出生于官宦家庭,其父贾涉曾任京湖制置使。他凭借恩荫入仕,从嘉兴司仓做起,后因姐姐成为宋理宗贵妃而迅速升迁。在地方任职期间,他以铁腕手段治理财政,虽成效显著,但也埋下争议的种子。

02

军事指挥与鄂州之战

1259年,蒙哥去世,蒙古灭宋的计划暂时停止。当时,忽必烈正带领中路大军,渡过淮河,向长江中游一带推进。消息传来,忽必烈并未立即撤兵,而是继续孤军深入,直达鄂州城下。

鄂州北靠长江天险,坚不可摧。西路大军因为蒙哥的去世而撤退,而南宋的荆湖宣抚策应大使贾似道正带领大军前往江汉,两淮、江西、两广、闽越方面的军队也聚集起来,开始向湖北挺进。

面对这种瞬息万变的局面,忽必烈该如何选择呢?就在鄂州之围期间,忽必烈的幕僚郝经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直接放弃鄂州,让大军顺江而下,直接攻破金陵,然后拿下临安。但忽必烈并未采纳,于是郝经又在《班师议》中提出:“既渡江,不能中止,便当乘虚取鄂,分兵四出,直造临安,疾雷不及掩耳,则宋亦可图。

忽必烈的确也部分采取了赫经的建议,于是派遣部分军队进入江西。《太傅平章贾魏公庙碑记》载:“既而屯将遇敌溃败,寇益深入,焚掠江西诸郡,京城大震。”当时忽必烈虽然在鄂州久攻不下,但是进入江西的蒙古军队却攻城掠地,沿途的南宋将领和官员都望风而逃。如果蒙古军从江西攻入浙江,那杭州的也会面临危险。

但忽必烈并未盲目自信,而是保持谨慎。毕竟现在忽必烈主要的目标是北上争夺汗位,保住大后方。一旦大后方被阿里不哥夺走,那一切都白费了。于是,忽必烈开始寻求撤军。

南宋方面在得知蒙古军队深入江西后,也是全国震动。《宋季三朝政要》载:“都城团结义勇,招募新兵,筑平江、绍兴、庆元城壁,议迁都。”也就是说南宋都已经考虑迁都了,并大规模修整江南一带的城池。这时候,南宋已经开始秘密将江汉一带的军队东调,做最坏的打算。

就在这时候,贾似道向蒙古发出了议和的请求。根据各种史料来看,这次议和根本没有诚意,贾似道议和的目的主要有二:一,为南宋军队的东撤拖延时间,并且迷惑蒙古军队,制造自己还在鄂州的假象;二,打探蒙古军队的虚实,判断蒙古军队主攻的方向。

贾似道

当然,忽必烈对贾似道这次假意的议和也没有拆穿,而是接受。于是双方最终达成一致:其内容是南宋将长江以北的土地划给蒙古,两国以长江为界;南宋每年给蒙古白银20万、绢二十万匹。随后,忽必烈撤兵而去,鄂州之围解。需要注意的是,贾似道的议和是秘密进行的,南宋官民基本都不知道,“通国皆不知所谓和也”。

和议后,忽必烈和兀良合台的大军基本撤走,只留下一些小部分。蒙古军撤退后,贾似道趁机击溃了小股的蒙古军队,并宣称取得了“鄂州大捷”。随后,贾似道的声望进一步提高,所谓“帝以其有再造功,以少傅、右丞相召入朝,百官郊劳如文彦博故事。” 而此后贾似道则在朝廷利用特权百般隐瞒自己议和的事情,并将忽必烈派来的郝经使团拘禁,还打算抓捕参与谈判的相关人员。

03

政治改革与财政管理

贾似道的政治才能在复杂局势中得以展现。他通过周旋于朝堂派系间稳定政局,并在军事上组织成功防御蒙古入侵,如鄂州之战便体现了他的军事能力。然而,随着权力扩大,他也陷入腐败和专权的指责。

贾似道在政治上推行改革,但其措施引发了争议,甚至导致了大将刘整的投降。他在财政管理方面也有所作为,但效果有限。

04

丁家洲战役与政治生涯的转折

1274 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垂帘听政的谢太后诏贾似道都督诸路军马,出师御敌,同时诏各地官民起兵“勤王”。

贾似道受命后开都督府于京城,以步军指挥使孙虎臣总统诸军,所辟官属皆先命后奏;并以高达为湖北制置使兼安抚使、知江陵府,负责京湖军政、御敌之务;又命各州节制驻戍兵,所在组织抵抗。

1、忠臣汪立信

1275 年初,元军自鄂州顺江而下,各地守将不走即降,连一向颇为自己倚重的吕师夔、范文虎也先后降元,贾似道这才慌了手脚。

此时,素为贾似道所惮的刘整在无为军城下病死的消息传来,贾似道不禁欣然道:“吾得天助也!”

乃仿效诸葛亮上《出师表》,向谢太后表示:

自襄阳被围以来“五、六年间,行边之请不知几疏,先帝一不之许”,藉以推卸其误国罪责;自己“羸弱之躯,非不知自爱”,但“孤忠自恃,终始以之”,声称“与其坐待其来于事无补,孰若使臣决于一行以求必胜”,以强调此次出师的困难与不得已。

此时贾似道眼见元军数十万兵马顺流而下,而自己的一些亲信将领却纷纷叛宋降元,故对御敌决战之结局颇为悲观,为避免出京督师后大权旁落,便擢任亲信陈宜中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与左、右丞相王爚、章鉴同理国事,规定宰执小事专决,大事必须秉白都督府,不得擅自做主;并以亲信韩震为殿前都指挥使,掌握京城禁兵。

贾似道还与韩震和知临安府曾子渊约定:

如出师江上不利,即请谢太后与皇上移驾海上避难,贾似道当引军来会,以图异时兴复。

正月十六日,贾似道统率从诸路调集的精兵十三万、战舰二千五百艘出京西上,满载金帛辎重的船只首尾相衔达百里。二月初,贾似道进次芜湖(今属安徽)。

此时,宋廷重新起用汪立信为沿江制置使、江淮招讨使,使于建康府募兵以援江上诸郡。汪立信受诏不辞,即日上道,并以妻、子托付给爱将金明,说:“我不负国家,尔亦必不负我。”

汪立信途经芜湖,与贾似道相遇。贾似道想起当日汪立信所提的御敌三策,不禁拊汪立信之背悔哭道:“不用公言,以至于此。”

汪立信呼道:“平章、平章,瞎贼今日更说一句不得!”

贾似道便问汪立信如何打算,汪立信明确表示自己决不屈节降敌:“今江南无一寸干净地,某去寻一片赵家地上死,只是要死得分明尔。”

说毕告辞,向建康府而去。

汪立信至建康,见守兵悉溃,而元军日益逼近,知国事已不可为,叹道:“吾生为宋臣,死为宋鬼,终为国一死,但徒死无益耳!”

遂率所部数千人至淮东高邮,欲控驭淮、汉一带以为后图。

不久闻贾似道师溃芜湖,江、汉守臣皆望风降遁,汪立信叹道:“吾今日犹得死于宋土也”,他置酒召宾佐决别,夜半起步庭中,慷慨悲歌,握拳拍案,失声痛哭,三天后自杀殉国。

此后元帅伯颜入建康,有人把汪立信所上御敌三策及其死状,向伯颜告发,欲借此杀戮汪立信家人。但伯颜闻言后良久不语,叹息说:“宋有是人,有是言哉!使此策果得用,我安得至此。”

下令厚恤汪立信家人,说:“忠臣之家也。”

不数日,夏贵也受命统兵来会。据载,夏贵一见贾似道,便从袖中抽出一书指示道:“宋历三百二十年。”

宋朝自960年立国,至此三百一十多年,所谓三百二十年者,概数也。夏贵所言,表示宋祚已尽,当改朝换代了。贾似道默然无语。这则记载是否属实不得而知,但由此及汪立信所言可见,面对元军迅猛东下,南宋统治风雨飘摇,宋军将帅心中实蒙上了一层浓厚不去的乌云。

2、贾似道的议和失败

贾似道等到诸路宋师来会芜湖之后,便以孙虎臣为前锋,率步骑七万人进驻丁家洲(在安徽铜陵东北二十余里之长江中),以夏贵为水军统帅,领战舰二千五百艘横亘江中,自己率后军驻屯鲁港(在安徽芜湖南三十余里),摆出一副与元军决战的架势。

此时忽必烈因见元军主力进兵太速、战线过长,兵力有不敷分配之虞,故下令伯颜暂驻安庆府,同时遣兵部尚书廉希贤、工部侍郎严忠范等奉国书通于宋,欲胁迫宋廷归降。但贾似道并不知利用元军的弱点,也不真想与元军开战,却幻想通过非战方式促使元军退兵。

贾似道甫至芜湖,便遣使往见吕师夔,希望他能出面斡旋,让元人同意与宋议和;遣元俘返报伯颜,并以荔枝、黄柑相赠。

随后贾似道又以曾在鄂州之役中代自己与忽必烈议和的宋京再使元军中乞和,表示愿意称臣纳贡,求元退兵。

伯颜遣使者伴同宋京同返芜湖,回答贾似道:

“未渡江,议和入贡则可。今沿江诸郡皆内附,欲和,则当来面议也。”

贾似道怕被元军所扣,只遣安抚使阮思聪等人代行。

伯颜正辞拒绝道:

“我奉旨举兵渡江,正为汝失信之故,安敢退兵!如彼君臣相率纳土归附,即遣使闻奏。若此不从,备汝坚甲利兵,以决胜负。”

面对如此咄咄逼人的最后通牒,贾似道惊恐失据,不知所措。

3、丁家洲惨败

伯颜指挥诸将发兵,十六日进抵丁家洲,与宋军相距数里布下阵势,准备决战。

当时宋军兵力,有贾似道督师出京时所率诸军兵马十三万人,加上夏贵所部数万来会,总计约十五六万人。

元军兵力,伯颜出师时将兵二

丁家洲战役的失败,不仅导致了南宋军队的溃败,也彻底改变了贾似道的政治生涯。他从一位权臣沦为了众矢之的,最终被贬谪并遭押送官员郑虎臣杀害。

05

历史评价与争议

贾似道的形象极具争议。批评者视他为贪腐误国的奸臣;支持者则认为他在内忧外患中尽力维持政权,甚至推行公田法缓解财政危机。历史学家指出,《宋史》对他的负面记载可能受当时政治环境影响,未必全面公正。

总体而言,贾似道是南宋末年复杂局势下的关键人物,其功过至今仍存争议。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