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奇镜>案:AI生成内容版权保护迎来首例司法实践
<山海奇镜>案:AI生成内容版权保护迎来首例司法实践
2024年5月15日,全国首例“AI视听作品侵权案”将在北京互联网法院开庭审理。这起案件的原告是AI生成视频《山海奇镜》的创作者“闲人一坤”,他指控被告“文刻创作”未经许可,利用AI技术复制并发布了高度相似的侵权视频,要求赔偿经济损失50万元。这起案件不仅关乎一部预告片的版权归属,更折射出AI时代内容创作与版权保护面临的全新挑战。
AI生成视频:从创意到争议
AI生成视频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内容创作的面貌。通过输入关键词,AI就能自动生成视频,实现多角度镜头切换,让创作者足不出户就能完成高质量的视听作品。这种技术不仅降低了内容创作的门槛,也为广告、影视、教育等多个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然而,随着AI生成视频的广泛应用,版权问题也日益凸显。AI生成的内容是否具有独创性?版权应该归属于开发者、用户还是AI本身?这些问题不仅考验着现有的法律框架,也影响着AI技术的未来发展。
《山海奇镜》案:AI生成视频版权之争
《山海奇镜》是一部由AI生成的4K预告片,融合了《山海经》等多种电影、图片元素,展现了各类奇珍异兽。这段不到两分钟的预告片在短视频平台上获得了7.5万次观看和2000多个点赞。然而,就在视频热度不断攀升的时候,创作者“闲人一坤”发现了一个名为“文刻创作”的账号发布了高度相似的作品。
据原告代理律师李昀锴介绍,被告不仅复制了预告片的文案、配音和音乐,还通过AI工具对画面进行了重绘,使得整体效果和细节特征与原作高度相似。更令人气愤的是,被告声称该作品为原创,未标明作品来源,也没有保留原告的署名。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原告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改编权和署名权,还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
这起案件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它触及了AI生成内容版权保护的核心问题。在AI辅助创作日益普及的今天,如何界定人类创作者的贡献?AI生成的内容是否应该受到版权保护?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但它们直接影响着内容创作者的权益和AI技术的健康发展。
国际视角:AI版权保护的分歧与共识
面对AI生成内容的版权问题,不同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不同的立场。在美国,法院倾向于认为完全由AI生成的内容不享有版权。例如,在“泰勒诉美国版权局AI绘画版权登记案”中,美国哥伦比亚特区法院明确表示,版权法只保护人类作者身份,不对纯机器生成内容加以保护。
相比之下,中国在处理类似问题时更注重人类在创作过程中的贡献。在首例“AI文生图著作权案”中,法院重点关注了原告在AI图像生成过程中的个性化选择和创作贡献。原告通过选择绘图模型、编辑提示词、设置参数等操作,最终生成了具有艺术价值的图像。这种强调人类主导作用的立场,为AI生成内容的版权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专家观点:AI生成内容的可版权性
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朱开鑫指出,生成式AI的涌现能力使得AI可以模拟人类的创作过程,直接输出高质量的内容。这种能力虽然令人惊叹,但也为版权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判断AI生成内容是否具有可版权性时,关键在于证明人类在创作过程中的贡献。
朱开鑫认为,不能因为AI绘图模型相较于此前其他创作工具更先进,便否认自然人在创作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一个版权法上的共识是,全自动照相机拍出的照片可以构成摄影作品,而AI生成内容的创作贡献可能远高于简单的按动快门操作。
未来展望:AI版权保护的挑战与机遇
AI生成视频的版权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前沿的议题,它不仅涉及技术创新和法律界定,还关系到创作者权益和产业发展。面对这一挑战,我们需要:
完善立法:明确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和保护范围,为创作者提供清晰的法律指引。
加强监管: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负责AI内容创作领域的版权保护工作。
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在版权保护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跨国侵权问题。
技术保护:采用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如数字水印、加密技术等,保护AI生成内容的版权。
公众教育:提高公众对AI版权保护的认识,倡导合法使用和尊重原创。
AI生成视频的版权大战才刚刚开始,但可以预见的是,这场争论将推动我们重新思考创作的本质、技术的角色以及法律的边界。无论结果如何,这都将是AI时代内容创作与版权保护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