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硝酸盐中毒事件敲响食品安全警钟
亚硝酸盐中毒事件敲响食品安全警钟
近日,一起因食用腌制食品导致的亚硝酸盐中毒事件在河南郑州引发关注。一位老人在食用自家腌制的萝卜条后,出现指甲、嘴唇和皮肤发紫,伴有肚子疼、呼吸急促等症状,被紧急送医后确诊为亚硝酸盐中毒。这一事件再次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
亚硝酸盐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但过量摄入可导致严重中毒,甚至危及生命。医生指出,亚硝酸盐会将有携氧功能的正常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导致人体缺氧。严重的中毒者会出现休克、呼吸衰竭等症状。
亚硝酸盐中毒的临床表现多样,神经系统症状常为首发,表现为头晕、乏力、怕冷、手脚麻木等,严重者还会出现呼吸急促、烦躁不安、抽搐、昏迷等症状。胃肠道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最明显的特征是皮肤青紫,以口唇青紫最为常见,进一步可发展至舌尖、指甲青紫,严重者会出现眼结膜、颜面、手足及全身皮肤呈紫黑色,伴随呼吸困难,昏迷不醒,并会出现痉挛、血压下降、心律不齐、大小便失禁等症状,更严重者会因呼吸困难而死亡。
专家提醒,亚硝酸盐中毒的高风险食物主要包括:
久存绿叶菜:绿叶菜中的硝酸盐含量最高,其中大约90%的硝酸盐来自蔬菜。如果新鲜的绿叶蔬菜放了两三天再食用,其中的亚硝酸盐有可能会升高。
隔夜菜:细菌能将菜里的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即使将剩菜放在冰箱里,细菌也会缓慢滋生。因此,剩菜放置时间越长,产生的亚硝酸盐就会越多。
腌菜:蔬菜腌制后1周左右亚硝酸盐含量最高,20天后含量会降低。因此,建议腌菜在腌制满一个月后再食用,同时添加鲜蒜、鲜姜、鲜辣椒、维生素C等,可降低亚硝酸盐的含量。
久置的凉拌菜:凉拌菜放置几天后看起来仍然新鲜脆嫩,但其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却比剩菜还要多,因此建议凉拌菜现拌现吃。
为预防亚硝酸盐中毒,专家建议:
谨慎购买肉制品和调味品。消费者要选择正规生产企业、超市及食品安全等级较高的餐厅购买腌腊肉制品、酱卤肉制品等食品,避免食用来历不明的流动摊贩的食物。餐饮服务提供者禁止购买、仓储及使用亚硝酸盐,家庭调味品应分类存放,防止误用,不使用来源不明的调味品进行烹饪。
切勿食用长期保存的剩菜。菠菜、大白菜、甘蓝、韭菜、萝卜、芹菜等常见蔬菜中含有大量硝酸盐,若存放温度过高,在硝酸盐还原酶作用下,硝酸盐可转化为亚硝酸盐。剩菜存放在冰箱内,具有还原能力的细菌仍会缓慢滋生,导致亚硝酸盐含量逐渐增加。
家庭自制腌制蔬菜要慎重。蔬菜在腌制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一般蔬菜在腌制8-14天后亚硝酸盐含量达到高峰,20-30天后逐渐降低,应腌制20天后食用为宜。
发生中毒后,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并及时就医。详细告知就诊医生身体状况和可疑食物,由医生采取有效地对症治疗和亚甲蓝治疗。吃过相同食品但未发病的人,也应尽早采取催吐等措施。
这起事件再次提醒我们,食品安全无小事。公众应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了解亚硝酸盐中毒的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