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双佛像、宋钧窑瓷洗、明版道藏:青岛博物馆珍藏
北魏双佛像、宋钧窑瓷洗、明版道藏:青岛博物馆珍藏
青岛市博物馆自2008年6月起向全社会免费开放,馆内设有语音导览器和微信语音导览,供观众朋友自助导览使用。关于我馆开放服务、讲解服务及举办展览、教育活动等相关信息,请以我馆最新公告为准。
镇馆之宝
2010年,青岛市博物馆从馆藏珍贵文物中遴选出20件候选文物,经过观众投票和专家评定,最终确定北魏石佛造像、宋钧窑鼓式瓷洗、明正统版万历刊《道藏》为镇馆之宝。
北魏石佛造像
藏品年代:北魏
藏品尺寸:高570厘米、腹围385厘米、底径286×216厘米、底高100厘米
藏品质地:石
这两尊佛像造型基本相同,头作高肉髻,是道行高深的象征。面型削瘦适中,深目高鼻,面带微笑,内着僧祇支,束带结于胸前下垂,外着褒衣博带式正披,衣纹断面呈“V”字形,赤足立于莲花座上,莲花瓣呈尖头状,下面还有方形须弥座。两尊佛像的手势,都是右手上扬,施无畏印,表示佛无所畏惧、庇护众生;左手下垂,掌心向外,施与愿印,表示佛满足众生的愿望,普度众生。
作为我国博物馆室内陈列古代石造像,“双丈八佛”可为体量最大,且同殿两佛并立,皆为北魏圆雕,为世所仅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的杰出之作,为青岛市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对研究北魏时期国家的社会政治、宗教和石雕艺术史以及山东历史文化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这两尊石造像与另两尊北齐石菩萨造像原安放于山东临淄龙泉寺内。1928年日军入侵山东时,日本商人曾两次预谋将佛像盗回日本。1930年由原青岛市铁路局局长、青岛四方机厂原厂长栾宝德派专车将其运至青岛,安放于当时的四方公园内。1977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决定,将4尊石造像和两座石碑迁至青岛市博物馆院内供国内外广大游客观赏。2000年东部新馆正式开放,历经风雨沧桑1500年的丈八佛终于得以在室内保护并展出。
钧窑鼓式瓷洗
藏品年代:北宋
藏品尺寸:口径23.8厘米、底径17.5厘米、高9.1厘米
藏品质地:瓷
此钧窑鼓式瓷洗为1962年青岛市文物商店在山东乳山收购,1965年12月27日入藏青岛市博物馆。洗直口,成鼓式,浅弧壁。口沿延边凸起弦纹两周,外壁口沿下和近底部饰有两周等距离的乳钉纹,上周二十个,下周十八个。胎体厚而匀称,釉层肥厚滋润,通体内外施釉,洗的外壁釉层肥厚呈玫瑰紫色,器内为天蓝色釉,有蚯蚓走泥纹及桔皮纹。洗平底,底釉敷涂褐色护胎釉,斑驳古拙与莹润釉光对比鲜明,三个兽面足承托洗的主体,底的一侧清晰可见刻有“一”的字款,笔道遒劲,荡漾出独特的时代气息,是典型的宋代钧窑御用贡瓷的代表作品。此钧窑鼓式洗口沿微残,底部有裂纹。
钧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位于河南省禹县神垕镇,因为古代这里有大禹治水会诸侯的钧台,古称钧州而得名。钧瓷是宋代青瓷系创烧的窑变新品种,开创于北宋初期,盛烧于北宋晚期,是唐代鲁山、郏县、内乡、禹县花釉瓷器工艺技术的继承和发展。钧窑以其坚实的胎质,古朴的造型、绚丽多姿的窑变釉,于宋徽宗年间被确定为专烧御用贡瓷。
钧瓷是以氧化铜为主要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出玫瑰紫、海棠红、天蓝、天青、月白等釉色,特别是在通体天蓝色中,闪烁着紫色的斑块,如火如霞,极为美观。造型除日常生活用品外,陈列瓷也较为多见,如各式花盆、托、洗、尊等。传世宋钧窑器底刻有“一”至“十”的其中一位数字,其用意可能是表达器物的颜色,或为器物配对记号,或是器物的排列序号。
钧瓷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之说,而青岛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鼓式洗,是钧瓷中的上品,且存世量稀少,堪称国之瑰宝。
明正统十年道藏
藏品年代:明正统十年(1445)
藏品尺寸:纵35.5厘米、横13厘米
藏品质地:纸本
《道藏》为道教经籍总集,是一套大型道教经典丛书,是在历代帝王的支持下由道士汇集编纂而成。其内容主要由道家书、方书、道经和传记四大部分组成,内容庞杂,卷帙浩繁。其中有大批道教经典、论集、科戒、符图、法术、斋仪、赞颂、宫观山志、神仙谱录和道教人物传记等等,是研究道教教义及其历史的百科全书。此套《道藏》还收入诸子百家著作,其中有些是《道藏》之外已经失传的古籍。《道藏》中还有不少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是研究中国古代医药学、养生学、化学、天文学、历法、气功、内外丹、人体科学等极为重要的史料。
青岛市博物馆馆藏道藏是明正统十年(1445年)刻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官印本,按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以《千字文》作为函目,存4946卷,4524册。由万历皇帝钦赐给崂山太清宫,1966年移交至博物馆,是现存几部明版《道藏》中较完整的一部,十分珍贵,极具历史和研究价值。2006年5月江泽民曾亲自来青岛参观此部《道藏》,并给予了很高评价。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太清宫志》记载了明朝万历二十八年十月初三的《敕谕》,《道藏》由内监何尝颁至崂山。是目前国内保存状况最为完好的。《道藏》是一部内容浩瀚的大型丛书,不仅包括道教教义,还包括天文、地理、哲学、化学、数学、医学、体育、武功等内容。
闻一多在青岛大学任教期间,当他得知崂山太清宫藏有《道藏》,非常兴奋,建议青岛大学将其移至大学图书馆,1931年5月,青岛大学请示教育部,未果。
珍藏于崂山道观和寺庙中的珍贵古籍,在“文革”面临劫难。1966年8月24日傍晚,时在青岛市文化局任职的聂希文突然接到副市长王云九的电话,他语调焦急地说:“造反组织要在今夜或明晨出发,到崂山砸庙毁经,你马上组织力量,抢在他们前面,把崂山华严寺收藏的清版佛经《大藏经》以及元抄本、明刻本两部《册府元龟》、太清宫收藏的明版道教经典《道藏》抢回来!”
聂希文先生在《“文革”中抢救藏经纪实》(见《青岛文物与名胜保护纪实》一书,青岛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青岛出版社)文中写道:我调了几位同志,调了一辆大卡车、一部吉普车上山了。到了华严寺,这里已是一片横遭劫难的惨相。我们直奔藏经楼。还好,这里尚未遭破坏。我们打开古老笨重的藏经柜上的旧式大锁,把繁多的经卷一捆捆背到山路边,装车。
在这样的情况下,七百三十九卷、七千七百一十八册的《大藏经》运下山来。两部珍贵的《册府元龟》完好地装在柳条箱里,也被抢救出来。接着,聂希文又率人到太清宫把四千四百八十六册《道藏》抢运了回来。 此后,两部珍贵的《册府元龟》以及《道藏》就安全地珍藏在青岛市博物馆。《道藏》十册一函,黄帛函套,天地玄黄部,简称“天”。每卷末页附印一披甲武士,一手执缨枪,一手执经卷,肩际附一葫芦,立云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