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政策下进口药短缺频发,专家建议完善多层次供应体系
集采政策下进口药短缺频发,专家建议完善多层次供应体系
近期,多家媒体报道进口药在三甲医院药房短缺的现象引发广泛关注。据央媒调查发现,这一现象与国家推行的“集采”政策密切相关。集采政策通过“以量换价”的方式降低药品价格,但由于跨国药企参与度不高,导致许多进口药难以进入医院药房。此外,由于进口药价格普遍较高,与国产仿制药相比缺乏竞争力,进一步加剧了进口药短缺的情况。这一现象引发了公众对药品供应稳定性和医疗保障的关注。
进口药短缺现象频发
2023年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注射用阿奇霉素等集采中选进口药出现短缺。国家医保局对此高度重视,采取多种措施保障药品供应。然而,这一问题并非个案。近年来,随着集采政策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进口药面临供应不足的困境。
集采政策下的药企抉择
集采政策通过“以量换价”的方式降低药品价格,但这一模式对跨国药企的吸引力有限。由于原研药研发投入大、成本高,跨国药企往往不愿大幅降价以满足集采要求。例如,在第十批集采中,多家跨国药企选择不参与竞标,导致其产品无法进入医院药房。
从商业角度来看,这一决策是合理的。跨国药企选择退出集采覆盖的院内市场,转而通过药店或电商零售渠道推广药物,既保证了药品供应,也维护了企业利润。然而,这一选择也导致了进口药在医院药房的短缺,给患者就医带来不便。
患者面临的选择困境
进口药短缺直接影响了患者的用药选择。一些患者反映,国产仿制药在疗效和副作用方面与进口药存在差异。虽然医保部门通过临床疗效研究证明了国产仿制药与原研药的等效性,但部分患者和医生仍对国产药持谨慎态度。
面对缺药困境,患者可选择自费购买、到院外药店自购或购买含“院外特药”保障的保险产品等替代方案。然而,这些方案要么成本高昂,要么可及性有限,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国产仿制药的崛起与挑战
集采政策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推动了国产仿制药的快速发展。据统计,已有大量国产仿制药通过一致性评价,并在临床疗效研究中表现良好。例如,医保部门委托全国30余家大型三甲医院完成的两期37种集采中选仿制药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真实世界研究,覆盖25万例临床病例,用临床真实疗效数据证明中选仿制药和原研药等效,有力提振社会各方对国产仿制药的质量自信。
然而,国产仿制药仍面临诸多挑战。部分患者和医生对其质量存疑,认为在提纯工艺等方面与进口药存在差距。此外,仿制药行业存在过度竞争、低水平重复等问题,亟需通过创新和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
未来展望与建议
为解决进口药短缺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
优化集采政策:在保证药品可及性的同时,充分考虑药品质量和企业合理利润,避免“唯低价论”。
提高国产仿制药质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生产工艺,增强市场竞争力。
完善药品供应体系:建立多层次的药品供应体系,确保在集采之外仍有其他渠道满足患者需求。
加强医患沟通:通过科学证据和临床实践,增强医生和患者对国产仿制药的信心。
集采政策的初衷是降低药品价格,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以实现多方共赢。既要让患者用得起药,也要保证药品质量和供应稳定,同时还要鼓励企业创新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让质优价宜的中选产品惠及广大患者”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