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背后,竟然是个“学霸养成记”
司马光砸缸背后,竟然是个“学霸养成记”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司马光的机智,更预示了一个“学霸”的诞生。从那个机智救人的孩童,到后来编撰《资治通鉴》的史学大家,司马光的成长经历堪称一部“学霸养成记”。
童年神童:六岁读书,七岁背诵《左氏春秋》
司马光出生于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他的父亲司马池时任光山县令。六岁时,司马池就开始教司马光读书。令人惊叹的是,七岁的司马光不仅能背诵《左氏春秋》,还能讲明白书的要意,为家人陈说其大意。他好学不倦,“手不释书”,达到了“不知饮渴寒暑”的地步。童年时期,司马光还做出了“破瓮救友”这一件震动京洛的事。
司马光的博学来自多方面,一方面他好学强识,另一方面他的父亲也着意培养。他既诚实聪明,又十分乖巧懂事,深得父亲喜爱。同时,每逢出游或和同僚密友交谈,司马池总好把他带在身边。耳濡目染,使司马光不论在知识方面,还是见识方面,都“凛然如成人”,受到许多当时的大臣、名士的赏识。司马池辗转河南、陕西、四川各地为官,始终把司马光带在身边。所以,司马光在十五岁以前就跟随父亲走过好多地方,在这些地方访古探奇,赋诗题壁,领略风土人情,极大地丰富了司马光的社会知识。
科举之路:20岁中进士,开启仕途
宝元元年(1038年),二十岁的司马光参加了会试,高中进士甲科。此后至嘉祐八年(1063年)四十五岁时,是他的政治思想、史学思想初步形成的时期。
及第之后,司马光被授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判官。此时司马池正任同州(今陕西大荔)知州,两地相距较近,司马光经常前往探望父母。在同州,他结识了同科进士石昌言,成为忘年之交。同年,司马光和张存的女儿结婚。
宝元二年(1039年),因父亲司马池在苏州,为侍奉父亲,他求得朝廷改他签书苏州判官事。这时,司马光的母亲去世,他只得辞官回家服丧三年。在此期间,西北党项首领元昊称帝(宝元元年,1038年),建立西夏。随后宋夏战争爆发,宋军连连失败。宋仁宗为了加强军事防御力量,要求两浙添置弓手,增设指挥使等官职。司马父子认为这样做,并没有什么好处。于是由司马光代父草拟《论两浙不宜添置弓手状》,从各方面阐述添置弓手增设武官。
庆历元年(1041年)十二月,司马池病死在晋州,司马光和兄长司马旦扶着父亲的灵柩回到了故乡夏县。双亲的相继去世,使司马光悲痛万分,他叹息“平生念此心先乱”。但他在居丧期间,把悲哀化作发奋读书作文的动力,以排遣无尽的悲伤和寂寞。在此期间,他读了大量的书,写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章,如《十哲论》《四豪论》《贾生论》。服除后,又作《权机论》《才德论》《廉颇论》《龚君实论》《河间献王·赞》《不以卑临尊议》《史评十八首》《应侯罢武安君兵》《项羽诛韩生》《汉高祖斩丁公》《甘罗》《范雎》《秦坑赵军》等。这些文章,以后成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有关“臣光曰”的内容。
在居丧三年的时间里,他了解了许多下层社会生活的情况。庆历四年(1044年),二十六岁的司马光服丧结束,签书武成军判官,不久又改宣德郎、将作监主簿,权知丰城县事。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取得“政声赫然,民称之”的政绩。
庆历六年(1046年),司马光接到诏旨。调他担任大理评事、国子直讲。赴京之日,僚友们空府出动,置酒为他饯行。司马光为大家的热情所感动,即席赋诗:“不辞烂醉樽前倒,明日此欢重得无?追随不忍轻言别,回首城楼没晚烟!”意气风发的他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开封。
司马光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
庆历七年(1047年),贝州王则起义爆发。这时司马光父亲的好友庞籍在朝为枢密副使,掌管全国军事要务。司马光写了《上庞枢密论贝州事宜书》,为尽快平息起义给庞籍献计献策。具体建议“以计破”,威胁利诱并用,进行分化瓦解,只诛“首恶”,余皆不问。实际
学术追求:编纂《资治通鉴》,成为史学大家
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撰成战国至秦的八卷上进。宋英宗命设局续修,后宋神宗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这部巨著历时19年编撰完成,共294卷,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强调“廉”对于个人品质和为官治国的重要性。他认为,真正的廉不仅仅是不取不义之财,更重要的是对权力的正确态度。他批评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冯道,指出“为臣不忠,虽复材智之多,治行之优,不足贵矣”。这种对“廉”的深刻理解,体现了司马光的道德追求和政治理念。
个人品质:廉洁自律,以身作则
司马光为人忠直严谨,低调淡泊,留下了破瓮救友、诚信卖马等逸事。在《资治通鉴》中,他强调“廉”对于个人品质和为官治国的重要性。他认为,真正的廉不仅仅是不取不义之财,更重要的是对权力的正确态度。他批评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冯道,指出“为臣不忠,虽复材智之多,治行之优,不足贵矣”。这种对“廉”的深刻理解,体现了司马光的道德追求和政治理念。
司马光的品质和学问深受当时名士的赏识。他不仅是一位史学大家,更是一位道德楷模。他的成长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学霸”不仅要有过人的天赋和勤奋,更要有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
司马光的成长故事对现代学生有重要的启示。他告诉我们,勤奋、自律、廉洁等品质是成就学问和事业的重要基石。在追求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品德的培养,只有德才兼备,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