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从驱邪避鬼到迎祥纳福,书法艺术里的年味
春联:从驱邪避鬼到迎祥纳福,书法艺术里的年味
说
春
联
春节的传统民俗活动中,与书法结合最紧密的就是春联了。
春联,又称“春贴”“门对”“对联”,如挂灯笼、贴窗花、贴“福”字一样,是过年时所贴的喜庆元素中一个重要种类。春联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国人过年的重要习俗。贴春联,意味着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春联有哪些有趣的历史?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中国人贴春联的历史吧。
一说春联起源于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清人著的《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传统节气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东汉以后,形成与门神配套的文化仪规,强化门神驱邪辟鬼,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功能。古代对于贴年画和贴春联,有个专用名词叫“封印”,不论是挂桃符、贴年画和春联,皆有操作的规矩。
相传,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副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卷号为斯坦因0610)上,该遗书记录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较后蜀主孟昶所题“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联早240年。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宋代诗人王安石曾写下了《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的桃符就是春联。
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子书写。朱元璋大力提倡贴对联。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贴春联已成风俗,红色的春联贴在大门上,房子顿时生辉。正如诗云:“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
一副春联,有横批和上联下联。横批与对联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好的横批,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换句话说,一句横批,就是一副对联内容的升华,是对联的主题,更是点睛之笔。通常,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上声、去声或入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为平声字。
传统贴春联的方法为,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批顺序为从右至左。今天,由于横式书写格式改为由左向右,春联也可以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横批顺序也是从左至右,适合人们的阅读习惯。若是将两种春联贴法“混合使用”,就不合规了。(整理:何东)
故宫博物院展出的春联和门神
笔墨辞旧岁 书法贺新春
写春联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的重要传统习俗。辞旧迎新之际,大红春联贴在家门上,春节这一传统节日便增添了喜庆吉祥的气氛。这期刊发的春联作品,书体不同,内容各异,寄寓的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却是相同的。甲辰新春即将到来,让我们一起笔墨辞旧岁,书法贺新春。
卢中南 北京 楷书喜居福照联
沈鸿根 上海 行草对联
雪白梅红处 龙腾虎跃时
赵彦良 上海 楷书万竹百花联
杨 剑 江西上饶 篆书对联
金龙贺喜出东海 玉兔辞岁回月宫
田小华 湖南安化 行书万里九州联
姚 杰 上海 篆书对联
积善家风随日好 向阳门第逐年新
万双全 湖北宜昌 行书
万紫千红龙吟虎啸联
王堂兵 四川雅安 行书一笛万家联
王建业 安徽怀远 楷书百世千古联
彭双龙 广东深圳 行书龙腾春满联
梁能伟 内蒙古乌兰察布 行书玉兔金龙联
向爱东 湖北枝江 行草对联
我教春风习柳字 燕闻微雨浣花衣
周继中 安徽含山 隶书向阳积善联
欧阳荷庚 江西宜春 行书家祥国泰联
朱宜滨 贵州贵阳 楷书四时八节联
李健明 浙江东阳 篆书对联
瑞气呈祥舒万物 财源有路富千家
版权说明: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仅做公益分享,若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