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你告别后背怕凉
中医教你告别后背怕凉
后背怕凉是很多人在冬季都会遇到的困扰,不仅影响舒适度,还可能引发感冒、咳嗽等疾病。中医认为,后背怕凉主要与阳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有关。幸运的是,中医提供了多种有效的调理方法,从艾灸、拔罐到日常保健,帮助我们告别后背怕凉的困扰。
为什么后背会怕凉?
中医理论认为,背部是人体阳气的主要来源之一,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分布于此。督脉位于脊背正中,总管全身阳气;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脊背两旁,从上到下分布了12对背俞穴,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之处。因此,背部的健康状况,往往反映着人体脏腑的运转情况。
当阳气不足或气血运行不畅时,背部就容易感到发凉。此外,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或受冷风侵袭,尤其是空调环境下,也会导致后背怕凉。现代医学还指出,一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贫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也可能导致后背怕凉。
中医调理方法
艾灸:培补阳气
艾灸是借助艾火的纯阳热力和药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来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可以强身健体、培补阳气,调理五脏气血、安神定志、通经活络。背部肉多肉厚而且发硬的人群,都适合用这种保健方法。背部艾灸多采用艾条悬灸和艾灸盒施灸的方式,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不会烧灼皮肤产生疤痕。
拔罐:驱散寒气
拔罐是通过罐内负压吸附于体表特定部位,利用温热、挤压等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驱散体内的寒气。对于后背怕凉,拔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调理方法。通常选择大椎、肺俞、肾俞等穴位进行拔罐,每次留罐时间约为10-15分钟。
搓背:预防感冒
搓背可在洗浴时进行。用湿毛巾搭于背后,双手扯紧毛巾两端,用力搓,直至背部发热为止。如果自己不方便,也可以让他人代为搓背,用力不要过猛就行,以免搓伤皮肤。搓背法有预防感冒,缓解腰背酸痛、胸闷、腹胀之功效。
晒背:温阳
经常让背部晒晒太阳也是非常好的保养方法。中午时段可在太阳下晒晒背部,一般晒1小时左右。晒背温阳,四季皆宜,如在夏季炎热天气,则宜在早上9点之前晒背。
日常预防和保健
注意保暖
背为一身之阳,循行于后背的足太阳膀胱经,就像铠甲一样保护着内在脏腑。如果忽略背部保暖,寒邪趁虚而入。寒冷可通过背部穴位影响局部肌肉或传入内脏,引起腰酸背痛,还可通过颈椎、腰椎影响上下肢肌肉及关节、内脏,导致各种不适。
暖水袋温敷后背:家里有暖水袋的,可以用暖水袋温敷后背来回数次,温熨3~5分钟,如果温度太烫,可以在背部铺一条薄毛巾,避免烫伤。
电吹风暖大椎穴:还可以用电吹风吹一下大椎穴,把吹风机调到中档的暖风,相隔两个拳头的位置,对着大椎穴吹3~5分钟。在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停晃动吹风机,不要直吹,避免烫伤。
工字搓背:可以经常做工字搓背,搓2~3次,透热就可以了。日常保健晨起时搓,受寒时可马上搓,晚上搓也可以。
适度运动
适度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推荐的运动方式包括快走、慢跑、太极拳、瑜伽等。特别是工字搓背,搓2~3次,透热就可以了。日常保健晨起时搓,受寒时可马上搓,晚上搓也可以。
饮食调理
推荐食用一些温补食物,如生姜、羊肉、糯米等。这些食物能温中散寒,补益阳气。例如,生姜味辛,性温,归肺、胃、脾经,能散寒解表、降逆止呕、缓解咳嗽。若日常脾胃比较虚寒,在吃一些寒凉蔬菜(如番茄、黄瓜、冬瓜、绿豆芽等)时,就要放点姜片来炒,这样做可以中和蔬菜的寒凉,而日常也可以做一道嫩姜炒肉片来吃。若平时手脚比较凉、脸色苍白、畏寒怕冷、说话有气无力,可以喝红糖姜茶,能温阳驱寒。若不小心吹风受寒了,出现打喷嚏、流清涕、鼻塞、怕冷、咽痒咳嗽等表现,可以及时做一杯姜苏茶,生姜与紫苏都能解表散寒,搭配起来能快速驱散寒邪,减少感冒的发生。
穴位艾灸
艾灸可以温经通络,驱寒除湿,补益元气。天气寒冷时,可以艾灸温脾补肾的穴位,以达到驱寒保暖、改善气血循环,防病保健的目的。
足三里:足三里是补脾胃的要穴,可以温经散寒,和胃止痛。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距离胫骨前缘一横指。艾条点燃对准足三里穴,距离以皮肤感到温热为度,每次艾灸10-15分钟。
涌泉:涌泉穴是肾经的穴位,位于足底第2/3趾蹼缘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处(脚趾蜷起,足心凹陷处即为涌泉穴)。艾灸涌泉穴可以养肾温阳,养心安神。用艾条在距离皮肤3-5cm处对涌泉穴进行悬灸,每次艾灸5-10分钟。
太溪: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是储存肾脏元气的仓库。太溪穴位于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艾灸太溪可以温补肾阳,散寒除湿。艾条悬灸太溪穴,每次艾灸10-15分钟。
后背怕凉虽然看似小事,但可能暗藏健康隐患。通过中医调理和日常预防,我们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状况。不妨尝试上述方法,让温暖从背部开始,为身体健康筑起一道坚实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