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生态保护与可持续旅游的绿色交响
西双版纳:生态保护与可持续旅游的绿色交响
西双版纳,这片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神奇土地,以其独特的热带雨林景观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作为中国唯一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西双版纳不仅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也是探索生态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平衡的重要实践地。
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基石
西双版纳州委副书记、州长刀文在云南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西双版纳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突出抓好森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连续多年保持全州水体优质、空气优良、土壤清洁,森林覆盖率位居全省第一,亚洲象、望天树等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步上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西双版纳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保护措施。例如,针对橡胶种植导致的生态问题,当地实施了“退胶还林”项目,鼓励村民砍伐超规划、超坡度种植的橡胶林,替代种植多样化树种。截至2023年,该项目已完成540余亩雨林修复,帮助村民增收300余万元。
同时,西双版纳还推广胶园林下经济作物种植模式。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技术支持下,当地探索在橡胶林下种植可可等经济作物,既改善了胶园的生物多样性,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研究显示,可可适宜在橡胶林内间种,西双版纳适合种植的橡胶林规模可达百万亩以上。
可持续旅游:从创新到繁荣
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热度持续飙升。2024年1月至9月,西双版纳州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591.66万人次,同比增长3.37%;旅游总花费799.26亿元,同比增长9.23%。这一成绩的背后,是西双版纳州大力实施“旅游+百业”战略的成果。
创新是西双版纳旅游发展的原生动力。当地以游客需求为导向,推动旅游产品供给创新,打造出夜景夜游、雨林徒步、亲子研学等一批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新业态新场景。例如,歌朗河大型文旅综合体项目以“山地民族”文化为背景,规划“一江一河、六山百寨”的多民族融合场景,将为游客带来全新的文化体验。
西双版纳还深入挖掘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创作出取材于傣族五大叙事长诗之首的傣族章哈剧《乌莎巴罗》,在少数民族戏剧剧种和文艺精品创作上实现了新突破。此外,当地坚持“月月有节庆、季季有亮点、年年有精彩”,放大泼水节、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等品牌效应,着力办好特色节庆活动,让游客充分感受多元民族文化的魅力。
挑战与未来:持续探索与创新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绩,西双版纳在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平衡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大规模橡胶种植导致的生态问题、旅游旺季的环境压力等,都是当地政府和民众需要面对的课题。
为此,西双版纳州不断创新保护和发展模式。例如,通过建立多方参与的“联合体”,共同探索发展可可产业,为热带雨林保护和乡村振兴提供新路径。同时,当地还积极推动文旅综合体建设,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游客需求。
西双版纳的故事,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缩影。它不仅展示了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繁荣,更为全球热带雨林保护和可持续旅游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正如西双版纳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罗景锋所说:“我们诚挚邀请海内外朋友到西双版纳,亲身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一种‘象’往的幸福’。”